桐城市国家农业综合开发2007年大关镇土地治理项目初步设计

  • 上传用户: 123678
  • 文件类型:doc
  • 资料大小:683kb
  • 上传时间:2017-12-26
  • 标签:桐城市国家农业综合开发2007年大关镇土地治理项目初步设计
目   录

一、综合设计综述
(一)编制依据
    (二)项目区基本情况
    (三)开发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四)总体规划及工程布局
(五)分项治理措施的治理标准和主要建设内容
    (六)资金来源及投向
    (七)预期建设目标及效益分析
    (八)组织实施和运行管护
    (九)项目计划表
二、农业措施初步设计
三、林业措施初步设计
四、科技推广措施初步设计
附件:水利措施初步设计
    附件:附图


桐城市国家农业综合开发2007年
大关镇土地治理项目










岳西县兴利水利勘测设计院
桐城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二○○七年六月

桐城市国家农业综合开发2007年大关镇
土地治理项目综合设计综述
1)编制依据
2)项目区基本情况
3)开发指导思想、原则、目标
4)总体规则及工程布局
5)各项治理措施的治理标准和主要建设内容
6)资金来源及投向
7)预期建设目标及效益分析
8)组织实施和运行管护
9)项目计划表


 
    一、编制依据
    桐城市国家农业综合开发2007年大关镇土地治理项目初步设计编制依据;
    1、省农发局《关于下达2007年度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计划的通知》(农发项[2007]39号);
    2、《桐城市国家农业综合开发2007年大关镇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3、《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
    4、《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标准》;
    5、省农发局《转发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科技推广费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农发项[2006]28号);
    6、省财政厅、省农机局《安徽省农业综合开发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财发[2005]632号)及《安徽省2006年度农业综合开发实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项目指南》(农发项[2006]66号);
    7、《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农民筹资投劳管理办法(试行)》(国农办[2005]239号);
    8、安庆市农发办《关于编制2007年度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初步设计的通知》(农发办[2007]24号);
    9、水利、农业、林业等行业技术规范和标准。
    二、项目区基本概况
    2.1  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及范围
    桐城市2007年土地治理项目区位于桐城市大关镇的中东部,辖何畈、甑山、青龙、卅铺四个行政村,土地总面积 2.98万亩。其中:耕地1.8万亩,旱地0.14万亩,水面积1.04万亩,大关镇五分之二的耕地集中在项目区,是桐城市北部粮食主产区。
    2.1.2  水文气象
    项目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但气候多变,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年际间及年内变化较大,易产生旱、涝、洪等自然灾害。多年平均降雨量1338mm,多年平均气温16—17℃,多年平均蒸发量1300mm,多年平均无霜期252天,最长日照时数 7.6小时,最短日照时数4.4小时,多年平均年径流量600—850mm,汛期5—9月份的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60—70%。
    2.1.3  地形、地貌及土壤
    项目区地处大别山山麓向河畈过渡地带,地形较复杂,夹有丘陵、河畈,耕地主要集中在河畈地带,地势较为平坦,且集中连片,土壤类型主要为夹沙土、黄泥土,PH值在5.5—6.5之间,有机值20—50g/kg,全氮13—208g/kg,速磷10—15mg/kg,速钾45—80mg/kg,土壤肥力一般,有机值含量极不均衡。
    2.1.4  水资源
    项目区水资源来源于自然降水的地表径流,通过水利工程设施进行水库放、河流引、堰坝提、当家塘蓄等,境内有卅铺河、孔城河、木桥河等三大河流,有茅草堰、腊梅堰等5道蓄水堰,有姚南河库、梅湾水库二座小(二)型水库,大小塘口456口,正常年份蓄水量    万方,能够满足项目区人民生产生活需要。
2.2土地利用现状
    2.2.1  人口及劳力
项目区涉及何畈、甑山、青龙、卅铺四个行政村,230个村民组,项目区总人口1.45万人,其中劳动力1.01万人。
2.2.2  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土地总面积2.98万亩,耕地1.80万亩,耕地率60.26%、水田率54.66%、旱地率4.7%,目前项目区内双季稻生产面积较大,约占55%左右。
    2.2.3  农业生产水平
    制约项目区农业生产因素较多:渠系紊乱,沟渠淤塞,区内排水不畅,形成大面积渍田;串灌漫灌,土壤肥力流失,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塘塥淤积形成“碗底”塘,蓄水量减少;项目区内无机耕路,田间农道连单人行走都很困难,农业生产完全靠肩挑、手提、牛耕田,农业生产水平低,农业产量不高。
    2.2.4  地方财政收入与农民收入
    项目区民营经济发展较好,2006年国民生产总值达5.6亿元,实现财政收入841.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07元。
    2.2.5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状况
    大关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是一家农业技术推广力量较强的乡镇级农业技术推广单位,拥有农业科技人员12名,其中:高级职称1名,中级职称6名,初级职称5名。该站在项目区何畈村建立50亩的示范基地,向周边农民示范推广优质良种,但由于缺乏科技服务手段,推广力度不强。
    2.3、基础设施
    2.3.1  水利骨干工程形状
    项目区主要依靠卅铺河、木桥河、兴店河灌溉排涝,利用茅草堰(兴店河上),腊梅堰(卅铺河上)提高水位进行自流灌溉,同时还靠姚南水库,梅湾水库及456口当家塘联网灌溉,骨干排灌工程齐备。
    2.3.2  田间工程状况
    水利工程状况:项目区主要依靠茅草堰和腊梅堰两条灌排渠系,茅草堰始建于明朝万历42年,腊梅堰始建于1966年,后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进行部分改道,但仍然依照田块和地势,渠道弯弯曲曲,经过几十年的使用,沟渠淤积坍塌严重,灌排能力不足,田间沟渠分布不合理,一些田块常年供不上水,农民只好将水田改造成旱地。田间水利工程建筑除一些用于提高水位的塥坝和过路涵外,桥、闸等基本空白。
    农业工程现状:田间无机耕路,用于行人的田埂也被削减变窄,有的田埂宽仅为几厘米,单人行走都很困难,农业机械仅有少数小型耕作机,大部分田地还靠牛畜耕作。
    林网工程现状:林网主要分布在老渠道两侧,当家塘周围和居民房前屋后,田间无林网覆盖。
    2.3.3  交通与电力
    项目区交通便捷,合安公路、合安高速、合九铁路穿境而过,县道卅新公路纵贯其中,区位优势明显,电力设施完善,农网改造全面完成,电力供应正常。
    三、开发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项目开发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坚持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依靠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引导农民进行结构调整;切实加强测土配方施肥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大力扶持项目区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竞争能力;统筹规划项目区居民的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加速新农村建设步伐。通过水利、农业、林业、科技的配套投入,提高项目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
    开发原则: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的目标, 体现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实用实效的原则,在解决制约项目区农业生产主要因素的基础上,重点保证示范区的建设,同时注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结合:
    一是与“千村百镇”示范工程建设相结合,在保证土地治理项目投入的前提下,突出抓好新农村示范点村庄建设。
    二是与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相结合,保证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正常运行。
    三是与龙头企业的原料生产基地建设相结合,为龙头企业提供优质原料。
    四是与其它支农资金的项目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各类支农资金的综合效益,共同支持项目区农村经济的发展。
    开发的目标:通过土地治理项目的实施,改善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建成有一定规模的高产、稳产、节水、高效农田;通过推广先进适用生产技术、示范推广、培训农民、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建设,有效地扩大优良品种和先进、成熟技术的推广面积,提高项目的科技含量和农民科技素质,有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积极推动新农村建设。
    四、总体规划及工程布局
    项目总体规划围绕解决项目区农业生产的障碍因素,疏通、整治项目区沟、渠、路,完善桥、涵、闸田间配套,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优良品种,节本增效,提高项目区农业机械化水平,培育农田防护林网,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工程布局本着缺什么补什么和统筹点面结合的原则。水利工程:在解决蓄水工程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好茅草堰灌区的渠道改造、硬化及相关的田间建筑物配套工程;农业工程:在平整土地、改善土壤的基础上,完善农村田间道路建设,利用农机具购置补贴,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林业工程:围绕农村道路建设,培育农田防护林网,美化农业生态环境;科技推广工程:结合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建设,抓好良种良法的示范推广和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项目区农民科学种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