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市川主乡川主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 上传用户: vvv
  • 文件类型:docx
  • 资料大小:796.19kb
  • 上传时间:2017-09-08
  • 标签:峨眉山市川主乡川主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川主公路K2~K8路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1、前言
1.1任务来源及工程概况
1.1.1任务来源
土木工程专业道路方向生产实习是继地质认识实习及道路工程各门专业课程学习之后的一次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其目的在于进一步巩固、加深学生的基础理论及部分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勤于思索、积极探索、严谨求实、团结协作的学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动手能力。
1.1.2勘察目的
    本次勘察诣在通过野外实地考察,让同学们把课本上学到的知识技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实际操作中增加同学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完成实习任务。经过勘测调查,了解沿线道路区域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不良地质现象等;对不良地质的危害程度作出分析与评价;对公路沿线的地表水及地下水的腐蚀性作出分析与评价。
1.1.3工程概况
已建的川主公路连接川主乡与峨眉山市。
本次勘察工作在川主公路K2~K8路段,总长约7公里。公路北东侧为峡谷溪流,河道最窄处有5米,最宽处有18米,在平时枯水期,水面至公路路面有8米左右,公路南西侧为一系列人工边坡与少量自然边坡。在公路K3路段有一座川主大桥,全长约200米,其下为峨眉河与溪流交汇处,由于两条河流的相互影响,桥下河漫滩堆积明显。本次公路勘察以碎石场---凉水井方向为正方向,勘察内容主要以边坡为主。
1.2执行的技术标准
1.2.1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
1.2.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1.2.3滑坡防治工程勘察规范
1.3勘察方法、工作量及勘察过程
工作内容是调查线路及部分工点地质条件、微地貌,了解地表浅部岩性及不良地质现象、特殊土等。采用综合观测法,在穿越路线上,为查明接触关系和地质体的横向变化,沿地质体走向追索一定的距离,在观察线上选定一些点位进行重点观察和描述。观察点尽量利用天然基岩露头处,观察点按内容重点分为地质点、构造点、地貌点、水文地质点等,同时又分为控制点和描述点。控制点是为了控制填图单位的岩性、界限的出露点面布置,记录较简单、主要记录点性、详细正确的岩石全名、特殊的结构构造等。描述点布置在重要或典型地质现象,如不整合、侵入接触、褶皱轴、断裂等的出露点,应详细观测、研究、描述记录、采样、素描、照相等。
2.自然地理概况
2.1交通位置
   川主公路位于峨眉山市川主乡境内,为三级双向两车道公路,连接川主乡、桃源乡沿线,道路傍山而建,顺着溪流走向展开,是村民们沟通外界的主要交通要道。


2.2气象条件
 
峨眉山地区属于中亚热带,气候湿润多雨,云雾多,日照少,雨量充沛,山麓平均气温为17.2℃。由于峨眉山海拔高,气候垂直分布明显,山麓与山顶平均气温相差13℃。
2.3水文条件
川主公路沿峡谷溪流展线,路基外缘紧挨溪谷,地下水主要受大气候降雨及地表水迳流补给,在勘察路段沿线有一裂隙水,无色无味,发育于山间裂隙,据其清澈透骨特性,可知其源头距出水口有一定的距离积累。勘察期为河流丰水期,偶遇几次降雨,溪谷水流涨势平缓,涨幅不大,同时经过询问村民得知,溪谷水流常年保持在当前水平,水流量属一般溪流。观测溪谷,并未见明显冲槽,可知溪流对河谷的冲涮是处于较弱水平。公路沿线,有一处两河交汇点,峨眉河自西向东,溪流自北向南,交汇于公路一混凝土简支梁桥处,由于河流交汇,相互作用,在桥下形成明显河漫滩。
3.工程地质条件
3.1地形地貌
川主公路属于峨眉山山脉境内,为山地地形,地势高低起伏不定,侵蚀切割程度中等。总体呈现西边高、东边低的山地地貌。该路段傍山而建,属于典型的山区公路。公路西侧为一系列的边坡,其间人工开挖边坡较多,边坡倾角也随着地层岩性的变化呈现着软质岩平缓、硬质岩陡峭的趋势。公路东侧为一溪谷,河谷平面离地基大概6~10米,河谷宽度随两侧山地地形发展,狭窄处有5米左右,宽阔处达15~18米。溪谷水流常年保持在一中等稳定水平,同时水流酸碱度属正常范围,所以对路基的冲涮、侵蚀作用较弱,在河谷道路侧并未形成明显的冲沟地貌。

3.2地层岩性
峨眉山来源于中国地质史上的燕山运动,其奠定了峨眉山地质构造的轮廓,新构造时期的喜马拉雅运动,及其伴随的青藏高原的抬升,造就了峨眉山。峨眉山地层岩性复杂,同时各地层露头明显,特征突出,是地质工作者长久以来的科研考察胜地。本次道路勘察以川主公路沿线石灰厂至凉水井为正方向,横跨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
三叠系地层以黄、黄灰色砂岩、粉砂岩、泥岩、炭质页岩及煤层的旋回层为特点,底部有厚约0.5米的硅质细粒岩。
侏罗系地层以紫红色、砖红色、灰绿色灰黄色泥岩为主,夹杂粉砂岩和少量细砂岩以及泥岩旋回层,底部有约20余米的灰白色层状砂岩。
白垩系地层以砖红、紫红色中厚层及巨厚层砂岩、粉砂岩为主,其巨厚层岩石也是其与其他地层区分的明显特点。
第三系地层以半胶结的砾石层、粉砂质黏土层为特点。
3.3地质构造
   该路段地质构造较为简单,有一处向斜,为马林沿向斜,少量断层,三处滑坡,分别是枇杷树滑坡、横山子滑坡、坡改梯滑坡,一处水文观察点,为裂隙下降泉,无褶皱,岩层倾向在70°到110°之间,倾角在30°至50°之间。
3.4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
川主公路沿线地层主要含砂岩、泥岩、灰岩。
砂岩由石英颗粒(沙子)形成,结构稳定,呈淡黄色及红色,主要含硅、钙、黏土和氧化铁。砂岩是一种沉积岩,主要由砂粒胶结而成,绝大部分砂岩由石英和长石组成。其特性为无反光、不变色、吸热、防滑等特点,抵御风化能力强,但易切割,容重大约在2.6g/立方厘米,平均空隙率15%。按其粒径大小,砂岩分为巨粒砂岩(2MM~1MM)、粗粒砂岩(1MM~0.5MM)、中粒砂岩(0.5MM~0.25MM)、细粒砂岩(0.25MM~0.125MM)、微粒砂岩(0.125MM~0.0625MM)。
泥岩由泥巴及黏土固化而成的沉积岩,是一种层理不明显的粘土岩。天然重度2.48g/立方厘米,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为4.4Mpa,抗拉强度标准值276Kpa,泊松比为0.232。
灰岩主要由方解石矿物组成,是一种沉积岩。抗压强度垂直层理方向一般60MPA~140MPA,平行层理方向一般50MPA~120MPA,松散系数一般1.5~1.6,硬度不大,与稀盐酸反应剧烈,具导热性、吸水性、不透气性、磨光性等性质。
3.5不良地质现象
该公路凿山而建,沿着河流走向延伸。勘察路段沿线无泥石流,有少量崩塌,三处滑坡。三个滑坡分别为枇杷树滑坡、横山子滑坡、坡改梯滑坡。枇杷树滑坡地层处于侏罗系自流井组地层,岩石性状为黄灰、绿灰、紫红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