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新津县花源镇牧马山住宅项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 上传用户: vvv
  • 文件类型:doc
  • 资料大小:2.4M
  • 上传时间:2017-09-08
  • 标签:成都市新津县花源镇牧马山住宅项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目    录

1 工程概况 2
1.1 建筑物性质 2
1.2勘察技术要求 2
1.3勘察技术标准 2
1.4勘察技术方法 2
1.4.1勘察工作布置 2
1.4.2勘察方法 2
1.5 完成工作量 3
2 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 3
2.1场地区域地质构造特征 3
2.2场地地形地貌 3
2.3气象概况 4
2.4  场地地层构成及特征 4
2.5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4
2.5.1地下水 4
2.5.2 地下水的腐蚀性评价 5
2.5.3 场地土的腐蚀性评价 5
3  岩土的测试成果 6
3.1室内土工试验 6
3.1.1土层的常规试验 6
3.1.2粘土的胀缩试验 6
3.1.3卵石颗粒分析试验 6
3.1.4岩石试验 6
3.2原位测试 7
3.2.1  标准贯入试验 7
3.2.2  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 7
4 岩土工程分析评价 7
4.1建筑场地的稳定性评价 7
4.2 场地地震效应分析与评价 7
4.3 岩土层的工程特性指标 8
4.4 粘土胀缩性评价 8
4.4.1地基土的膨胀潜势 8
4.4.2地基土的胀缩等级 9
4.5地基土的适宜性评价 9
4.6 地基基础方案的分析评价 9
4.6.1 天然地基 9
4.6.2 桩基础 10
5 与基础施工有关的岩土工程问题 10
5.1边坡、基坑开挖支护建议 10
5.2地下水问题 11
6 结论及建议 11

附件:
     1.岩土水测试报告…………………………………………………………………………1份
2.勘探点平面布置图………………………………………………………………………1张
3.工程地质剖面图及图例……………………………………………………………… 59张
4.钻孔柱状图 …………………………………………………………………………… 5张





















吉宝牧马山B地块
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
1 工程概况
1.1 建筑物性质
受吉宝置地有限公司的委托,我公司对其拟建的“吉宝牧马山B地块”场地进行岩土工程详细勘察工作。
拟建的“吉宝牧马山B地块”位于成都市新津县花源镇牧马山,地块面积约665m×228m,由164栋2~3层别墅组成,设一层地下车库(深约3.0m),结构形式为框架结构,拟采用独立基础或桩基础,基础埋置深度待定。设计单位是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提供拟建物的±0.00标高及荷载。
该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及地基复杂程度均为二级,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1.2勘察技术要求
本工程的勘察目的是为拟建物地基基础施工图设计提供岩土工程详细勘察资料。依据现行国家标准、规范、规程的技术要求,结合拟建场地所处的工程地质条件,确定本工程详细勘察阶段岩土工程勘察的技术要求为:
①收集研究已有资料,查明场地所在地貌单元;
②判明建筑场地及附近有无影响场地和地基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和特殊岩土存在。查明场地不良地质作用和特殊岩土的成因、分布、规模、和发展趋势,并对场地的稳定性做出评价;
③查明场地内的地层时代、成因、地质构造、地层结构和各层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④查明建筑场地的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渗透性、腐蚀性以及地下水位季节性变化幅度;
  ⑤判定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划分建筑场地土类型和场地类别,提供抗震设计有关参数;  
⑥对场地地基土作出岩土工程评价,为地基基础的设计提供地基土的承载力特征值、压缩(变形)模量等必要的岩土参数;对地基基础方案进行评价,并对施工中遇到的岩土工程问题提出建议;
⑦对拟建物的施工图设计和基础施工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及措施。
1.3勘察技术标准
    本次勘察遵循的主要技术规范和标准:
⑴《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⑵《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⑶《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⑷《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⑸《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
⑹《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⑺《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JGJ89—1992)
⑻《工程岩体分类标准》(GB50218—1994)
⑼《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1999)
⑽《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⑾《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⑿《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J112-87)
⒀《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0年版)
1.4勘察技术方法
1.4.1勘察工作布置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2009年版)及上述技术要求,结合设计单位提供的总平面布置图和拟建场地的区域地质、地层资料及拟建物性质,共布置412个勘探孔,其中N120动力触探孔63个,钻探孔349个。本次勘察钻孔深度为7.20~28.20m,间距为8.66~33.70m。本次勘察共完成钻探、动探对比孔15个,标准贯入试验孔38个,取岩土试样孔138个,取水试样孔2个。详见《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1.4.2勘察方法
①钻孔测放与高程测量:本次勘察钻孔测量采用新津县独立坐标系统和1985国家高程系统,根据《拟建物总平面图》与《勘探点平面布置图》,采用GPS测放钻孔位置及孔口标高。控制点采用业主提供的A1(X=375017.150,Y=394828.435,H=569.458)和A2(X=375180.606,Y=394836.715,H=569.206)两个控制点。
②钻 探:对所有钻孔的土层采用SH30-2A型钻机冲击钻进,对卵石层、中等风化泥岩层采用XY-1型钻机回旋钻进。
③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对卵石层进行了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以评价卵石层的力学性质、密实度及均匀性。
④标准贯入试验:以评价土层均匀性和承载力。
⑤室内试验:采取粘土、粉质粘土和全风化泥岩进行土常规试验和土的腐蚀性试验;采取卵石土扰动样作颗粒筛分试验;采取地下水试样作水质简分析;采取岩石试样进行天然与饱和单轴抗压强度试验、天然抗剪强度试验。
1.5 完成工作量
本次勘察野外工作从2011年8月31日开始,2011年9月23日完成全部外业工作,2011年9月24日至2011年9月29日进行内业资料整理,2011年9月30日提交本报告。完成的工作量见表1.5。
勘察工作量统计表                            表1.5
工作内容 钻孔

测量 钻探孔
进尺 勘探
总进
尺 N120动力触探
试验孔进尺 标准
贯入
试验 取水

试样 取


取土试样及试验
原状样 扰动样
(个) (个/m) (m) (m) (次) (件) (组) (件) (件)
工作量 412 349/4215 5020.5 805.5 42 2 19 131 7
 2 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
2.1场地区域地质构造特征
该区域构造属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坳陷中部东侧,处于北东走向的龙门山断裂带和龙泉山断裂带之间(见图2.1)。由于受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的影响,两构造带相对上升,在坳陷盆地内堆积了厚度不等的第四系冰水堆积层和冲洪积层,形成现今平原景观。在成都平原下伏基岩内存在北东走向的蒲江—新津断裂和新都—磨盘山断裂及其它次生断裂。但除蒲江—新津断裂在第四纪以来有间隙性活动外,其它隐伏断裂近期无明显活动表征。
场地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主要取决于场地区域隐覆断裂的活动情况和龙门山、龙泉山构造带的活动对场地的影响。蒲江—新津断裂和新都—磨盘山断裂是影响成都盆地区域稳定性的主要断裂,其性质、延伸方向、发育特征及其具体位置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但从数百年来的历史地震记载已经证实,对本场地有影响的地震烈度都没有超过6度。也有资料预测,在考虑穿过场地的主要断裂如进一步活动并同时考虑浅埋地下水影响的情况下,地震烈度超过7度的可能性不大,从龙门山构造带和龙泉山构造带的活动情况看,从获取的成都市区影响最大的场地浅层地震勘探资料,结合本次波速测试、钻探资料,也进一步证实,场地内无断裂通过,该区域地质构造稳定,未发现新构造活动形迹,亦可不考虑隐伏断裂以及龙门山断裂带和龙泉山断裂的影响,属相对稳定地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