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成华区圣灯街道堰河道改造工程勘察报告

  • 上传用户: vvv
  • 文件类型:doc
  • 资料大小:395kb
  • 上传时间:2017-09-06
  • 标签:成都市成华区圣灯街道堰河道改造工程勘察报告
目    录
1、序言 1
1.1工程概况 1
1.2勘察的目的 1
1.3勘察工作中执行的规程、规范 1
1.4勘察工作布置和勘察方法 1
2、工程地质条件 2
2.1气候、气象条件 2
2.2场地位置及地形地貌 3
2.3区域地质构造 3
2.4地层岩性构成 3
2.5水文地质条件及水、土腐蚀性评价 4
3、场地稳定性及地震效应评价 4
3.1场地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4
3.2抗震设防烈度及基本地震加速度值 5
3.3 建筑场地类别和特征周期 5
3.4地基土液化评价及抗震地段划分 5
4、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 5
4.1岩土物理力学成果 5
4.2膨胀土的缩胀性评价 6
4.3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6
4.4岩土工程特性评价 6
4.5不良地质评价 6
5、河道工程地质评 7
5.1河道工程地质评价 7
5.2岸坡稳定性评价 7
5.3天然建材 7
6 结论与建议 7


图表部分及附录:
序号 图表名称 张(份)数 图号或附录编号
1 工程地质平面图 1 01-01~01-03
2 图例 1 02
3 工程地质纵剖面图 1 03-01
4 工程地质横剖面图 3 03-02~03-04
5 室内土工试验报告 1 /
6 室内岩石试验报告 1 /
7 土的腐蚀性试验报告 1 /
8 水质分析报告 1 /


1、序言
1.1工程概况
拟建圣灯西一路黉门堰河道改造工程位于成都市成华区圣灯街道圣灯社区1、9组征地范围内,建设单位是成都市成华区国土资源局成华分局征地事务中心,受其委托,中国华西工程设计建设有限公司完成该项目的设计工作,核工业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完成该项目的勘察工作,本次勘察即为五米河道的勘察。
圣灯西一路黉门堰河道改造工程上起建设北路下穿涵洞,下至建和路拟建桥梁,改造前原河道长421m,首端河宽3.2m,末端河宽5.0m,深度为1.7~3.4m,沟底高程499.75~500.28m。河道两侧护岸采用浆砌条石堤身,渠基采用混凝土底板封闭,混凝土底板厚度15cm左右。该段现状已建有直立式浆砌条石挡墙堤防。设计工程首端位于建设路北三段,工程末端与黉门堰相连,全长439m(0+000.00~0+439.338)。河道原名马槽沟,设计宽度宽5.0m,深度3.5m,其中K0+000.0~K0+246.419段需进行河道扩建,K0+246.419~K0+439.338段需进行河道改线。河道设计堤型为M10浆砌条石重力式挡墙+御荷平台结构,工程总投资657.31万元。
1.2勘察的目的
根据拟建项目特点和提供的工程地质勘察任务书,本次勘察的目的如下:
(1)查明河道沿线地层岩性,重点是粉细砂、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岩)等工程性质不良岩土层的分布和性状。
(2)查明河道沿线冲洪积扇、滑坡、崩塌、泥石流、新生冲沟、喀斯特等的分布、规模和稳定条件,并评价其对河道的影响。
(3)查明河道沿线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分布,地下水补排关系和水位,特别是强透水层和承压含水层等对河道渗漏、涌水、渗透稳定、浸没、沼泽化、湿陷等的影响以及对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
(4)查明深挖方和高填方河段岸坡和地层岩土性质与物理力学参数及其承载能力,评价其稳定性。
(5)进行河道工程地质分段,提出岩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和开挖岸坡坡比建议值,进行工程地质评价,并提出工程处理措施建议。
(6)查明场地内及附近有无不良地质作用存在,评价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等。
(10)对建筑场地地基条件进行评价,提供施工和设计所需的岩土计算参数,对岸坡的支护提出建议。

1.3勘察工作中执行的规程、规范
本次勘察依据的技术标准及相关资料:
1)项目勘察合同;
2)参考规程规范: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 50487-2008);
《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 56-2012);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GB 50021-200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 50112-2013)
《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 5026-2001)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2007版)》(GB/T 50123-1999);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13);
《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 50266-2013);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 ;
《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
区域及场地附近已有的工程地质资料成果。
1.4勘察工作布置和勘察方法
1.4.1勘探点的布置及深度 

根据拟建项目特征,本次勘察沿河沟中心线布设勘探点,钻孔间距约100m,另外每间隔200m布设一条横断面,沿河沟中心线及两侧布置。共布钻孔11个,其中一般性钻孔5个,孔深8.6~10.3m,控制性钻孔6个,孔深10.7~11.7m。各勘探点位置详见工程地质平面图。
1.4.2勘察方法及手段
为了较准确查明场地地层结构及岩土工程特性,提出真实反映岩土的物理力学参数。勘探手段采用钻探取芯、标准贯入试验、动力触探试验、室内试验等。
1、工程测量
采用测量仪器,按勘探孔的坐标准确测放孔位,同时测量各孔孔口高程。勘探点的位置及高程系根据成都市勘察测绘研究院提供的控制点A1(X=20830.798,Y=23911.085,H=503.664m),A2(X=20810.359,Y=23851.851,H=503.655m)进行测放,A1、A2控制点位于成华区建设北路三段公交站附近。坐标系统及高程系统与甲方提供的总平面图一致。
2、工程地质钻探
目的是查明地基土结构、性质、鉴别土质类别及特性,确定各工程地质层及亚层的分布埋藏界线,采取岩土试样。本工程钻探根据不同要求采用了相应的钻探设备,钻探设备主要采用XY-100型回旋钻机及SH-30钻机,选取6个钻孔用XY-100型回旋钻机采用植物胶护壁进行全断面取芯钻探,查明地基土层的类别和分布特征,为地基土地层划分和分层提供直观鉴别依据。
3、原位测试
标准贯入试验:采用自动脱钩的自由落锤法进行锤击,对粘性土进行了标贯试验,以评价其状态、强度、变形参数及承载力等做出评价。
动力触探试验:主要评价砂卵石地基土工程力学性质,本工程主要采用重型动力触探N63.5试验对砂卵石层的密实程度进行判别。
4、室内试验 
使用取土器对粘性土采取原状试样进行常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含土的抗剪强度试验),以评价其物理力学性质及土类定名,选取其中的部分粘土进行胀缩性试验,评价其胀缩特性; 
5、土腐蚀性检测
取地基土作PH值、Ca2+、Mg2+、Cl-等试验项目,评价土对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及钢结构的腐蚀性。
6、水质检测
对场地内地下水及地表水进行水质化学成份分析,评价地下水及地表水对混凝土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
1.4.3勘察工作量
我公司于2014年07月30日~2014年08月01日完成外业勘察工作,完成的工作量如下表1。
勘察工作量表     表1.4.3
工 作 内 容 单位 勘察工作量 备注
工程地质测绘 km2 0.06 1:1000
钻探 冲击钻孔 m/孔 112.7/11 其中包括6个
动探对比孔
回旋钻孔 m/孔 66.9/6 /
原位
测试 动力触探试验 m/孔 16.0/6 /
标准贯入测试 次/孔 18/6 /
取样及
室内实验 取水样及水质分析 件 2 /
土腐蚀性分析试验 件 2 /
取土样及试验 件 23/23 /
水位观测 次 11 /

2、工程地质条件
2.1气候、气象条件
拟建河道所在地属亚热带气候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911.6~983.9mm,丰水期为6~9月,其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4%,枯水期为12~2月。多年年平均降水量为916.7~1116.8mm,相对湿度多年年平均为82.1%。多年年平均气温为16.1℃,极端最高为37.3℃,极端最低为-5.9℃。多年年平均风速为1.35m/s,最大风速为14.8m/s,极大风速为27.4m/s。最多风向为NNE。成都地区的大气影响深度为3.00米,大气影响急剧层深度为1.35米。
2.2场地位置及地形地貌
根据勘探点测放,拟建河道沿线地面高程约499.68~503.77m,最大相对高差约4.22m,场地地貌单元属岷江水系Ⅱ级阶地。拟建河道位于成都市成华区圣灯街道圣灯社区1、9组征地范围内,地势较平坦,周围地质情况稳定,场地原为居民住房及仓库,居民大部分已搬迁,厂房均已经拆迁,目前场地局部表层堆积大量拆迁的建筑垃圾,厚度不均。项目位置详见图1。

项目平面位置图  图1
2.3区域地质构造
拟建场地在构造位置上处于我国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四川盆地西南缘的成都凹陷盆地内。西边受龙门山褶断带影响,东边紧靠龙泉山褶断带;下隐伏几条断层,主要是:大邑——彭县——绵竹断层、蒲江——成都——德阳断层。 由于受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的影响,两构造带相对上升,在凹陷盆地内堆积了厚度不等的第四系冰水堆积层和冲洪积层,形成现今平原景观。而自上更新世至今断裂及沉降活动大为减弱,趋于稳定,因此成都平原及拟建场地均属于地壳稳定区。成都平原区域构造略图见图2。

成都平原区域构造略图     图2
2.4地层岩性构成
据钻探、原位测试及室内岩土试验结果,将本次勘察深度范围内路基土按时代和成因划分为四个工程地质层,即:第四系全新统杂填土层①(Q4ml)、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粘性土②(Q3al+pl)、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粉土层③(Q3al+pl)、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砂卵石层④(Q3al+pl)。各岩土层特征分述如下:
(1) 第四系全新统杂填土层①(Q4ml)
杂填土①1:色杂,稍湿~湿,表层新近回填以建渣为主,多为混凝土块、碎砖块、碎石块回填,尺寸大小不一,下部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碎石块、碎砖块,K0+000.0~K0+160.0段存在砂卵石回填,回填厚度20~70cm左右。
素填土①2:灰褐色、褐色,湿,砂卵石为主,含有少量碎石块,碎砖块,主要分布在河道原有混凝土底板下部。
(2)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粘土层②(Q3al+pl)
粘土②1:褐黄~褐色,硬塑状,局部为可塑,稍湿~湿,含氧化铁、铁锰质,裂隙发育,局部地段含少量钙质结核,属于中等压缩性土,土层厚度0.6~2.5m,标贯击数平均9.6击(修正后),局部钻孔层顶含少量可塑状态粘土,厚度在0.2米左右。 
粉质粘土②2:褐黄色,局部灰白色,可塑为主,局部硬塑,稍湿~湿,含少量砂粒,砂粒成分主要为石英和长石,长石已风化成粘土矿物,仍具较高塑性,较粘手,摇震无反应,该层标贯击数平均5.8击(修正后),土层厚度1.0~4.0 m,属于中等压缩性土。
(3) 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粉土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