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市石家乡3个村土地整治项目施工图设计说明书暨初步设计



目录
1综合说明 1
1.1  项目概述 1
1.1.1 项目编制背景及批复情 1
1.1.2 项目建设地点及范围 2
1.1.3 项目建设规模 2
1.1.4项目新增耕地面积、新增耕地率 2
1.1.5 项目建设期 3
1.2  项目建设内容与投资 3
1.2.1主要建设内容 3
1.2.2 项目的投资预算 5
1.2.3 资金筹措方式 8
1.2.4 聚合资金情况 8
1.3  项目设计原则 9
1.4  项目设计依据 11
1.4.1法律法规 11
1.4.2相关政策 11
1.4.3相关规划 12
1.4.4相关规范 12
1.4.5基础资料 13
2 工程规划 14
2.1  总体布局 14
2.2 土地利用布局 14
2.2.1土地利用布局原则 14
2.2.2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5
2.3 工程平面布局 16
2.3.1土地平整工程布局 16
2.3.2灌溉与排水工程布局 17
2.3.3田间道路工程布局 20
2.3.4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布局 21
2.3.5其它工程布局 21
2.4项目区其他部门建设工程衔接说明 21
3 工程设计 23
3.1  设计标准 23
3.2  土地平整工程设计 24
3.2.1 新增耕地设计 24
3.3 灌溉与排水 25
3.3.1 灌溉渠道 25
3.3.2 排水沟 32
3.3.3 其他建筑物 37
5.4  输配电工程 39
5.5 田间道路 39
5.5.1 田间主道 39
3.5.2 田间次道 40
3.5.3 生产路 40
3.6 典型田块设计 45
3.7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 46
3.8 其它工程 46
4 施工组织设计 51
4.1施工条件 51
4.1.1工场地条件 51
4.1.2自然条件 51
4.1.3交通条件 51
4.1.4水电供应条件 51
4.1.5建筑材料 51
4.1.6施工队伍 52
4.2  施工总布置 52
4.3 主要工程施工方法 54
4.3.1土地平整施工 54
4.3.2灌溉与排水工程施工 56
4.3.3田间道路工程施工 57
4.4施工计划 62
4.4.1编制依据及原则 62
4.4.2施工总进度安排 62
5 实施管理与工程管护 65
5.1实施管理机构 65
5.2实施管理 65
5.2.1管理制度 65
5.2.2 控制措施 66
5.3工程管护 68
5.3.1 管护主体与权责 68
5.3.2 管护范围与管护模式 69
5.3.3 管护措施 69
5.3.4 管护经费筹措 70
6 投资概算 72
6.1  编制说明 72
6.1.1编制依据 72
6.1.2材料价格依据 72
6.1.3费用构成及计算标准依据 72
6.2  投资预算 81
6.3  资金筹措 83
6.4  投资进度计划 83

 
1综合说明
1.1  项目概述
1.1.1 项目编制背景及批复情
依据党的十八大关于“三农”工作的有关精神和国家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对土地整治工作的总体要求,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为依据,明确在“十二五”期间,确保“十二五”期间在我区建成1336万亩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基本农田;要求以土地生态修复和综合整治为主攻方向,以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范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县建设等为抓手,  加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力度。2013-2015年,广西将投资65亿元,整县推进土地整治工程建设规模550万亩,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400万亩,提高粮食产能2.5亿公斤。提高粮食产能1亿公斤;高标准基本农田即在一定时期内,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集中投入、共同建设的原则,以整县推进土地整治为平台,通过建立“政府主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为主体、国土搭台、部门联动、统筹规划、整合资金”的工作机制,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建设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包括经过整治的原有基本农田和整治后划入的基本农田。
 2013年6月27日广西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及广西自治区财政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同意第一期整县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重大项目立项的通知》(桂国土资发[2013]48号);第一期整县推进土地整治工程涉及南宁市江南区和邕宁区、鹿寨县、灌阳县、蒙山县、贵港市覃塘区、博白县、富川瑶族自治县、象州县等9个县(区),其中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涉及到37个子项目,实施规模9585.38公顷,总投资41978.92万元,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石家乡龙湾村等3个村土地整治项目作为重大工程子项目之一,项目实施规模为827.69公顷,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为629.54公顷,总投资为2444.55万元。
通过项目的实施,对项目区的田、水、路、村进行综合整治,搞好灌排设施,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改善项目区基础设施条件,为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创造良好的平台,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推动农村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1.2 项目建设地点及范围
项目建设地点位于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石家乡泽源村、龙湾村及石枧村等3个村,3个行政村在项目区内分布见图1.2-1。项目区四至坐标为:东X: 2769839.583、Y: 37545690.905;南X: 2761423.701、Y: 37540230.202;西X: 2761799.853、Y: 37539630.514;北X: 2769943.513、Y: 37545163.530。详见项目区位置示意图。
1.2-1区位示意图
1.1.3 项目建设规模
本项目建设规模为827.69公顷(折合12415.35亩)。
1.1.4项目新增耕地面积、新增耕地率
通过项目实施可增加耕地19.39公顷,新增耕地率达到2.34%。
1.1.5 项目建设期
该项目建设工期为16个月,从2014年9月至2015年12月。
1.2  项目建设内容与投资
1.2.1主要建设内容
根据广西土地整治工程建设标准、广西整县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总体实施方案、广西高标准农田土地整治项目等相关要求,结合项目区的实际情况,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项目规划设计,其主要内容见图1.2-1及表1.2-2:
a)灌溉与排水工程:通过建设农田灌排配套设施,改善农田水利条件,提高灌溉水利用率,确保项目区耕地“旱能灌、涝能排”。
b)田间道路工程:通过建设农业生产配套道路,适度修建田间骨干道路,提高道路通达度,提高农业生产运输效率。本次道路划分为田间主道,田间次道,生产路三个等级;通过完善项目区内的道路设施,能提高人民群众的出行,为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c)农田防护工程:通过建设农田水土保持工程,提高田块保水保肥能力,提高项目区耕地水土保持和防灾能力,保护生态多样性。
d)其他工程:主要是结合新农村建设要求,开展村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改善农村生活条件。

表1.2-2                项目建设内容统计表
建设任务 单位 工程量 工程特性描述
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翻耕面积 亩 12.19 推土机推土
灌溉与排水工程 改建型沟渠 支渠 m/条 1752/2 浆砌实心砖
斗渠 m/条 2198/3 浆砌实心砖
农渠 m/条 2902/12 浆砌实心砖
斗沟 m/条 2386/5 浆砌实心砖
农沟 m/条 2268/12 浆砌实心砖
灌排建筑物 排水涵洞 座 93
灌溉涵洞 座 19
田间道路工程 新建型道路 田间主道 m/条 480/1 水泥路面
田间次道 m/条 2818/5 泥结石路面
生产路 m/条 2388/6 泥结石路面
改建型道路 田间主道 m/条 3537/6 水泥路面
田间次道 m/条 6759/10 泥结石路面
生产路 m/条 8095/17 泥结石路面
下田坡道 座 10 Ⅰ型
错车台 座 11
农田防护工程 挡土墙 m 145 浆砌块石
其他工程 村屯道路硬化 m/条 1239/12 水泥路面
排污沟 m/条 953/5  浆砌实心砖
垃圾池 座 1  浆砌实心砖
晒坪 座 4
修复拦水坝 座 1

1.2.2 项目的投资预算
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石家乡龙湾村等3个村土地整治项目总投资2444.55万元,单位面积投资2.984万元/公顷(折合1969元/亩)。其中,项目工程施工费2094.19万元、其它费用279.17万元(包括前期工作费107.51万元、工程监理费40.60万元、拆迁补偿费0万元、竣工验收费72.49万元、业主管理费58.56万元)和不可预见费71.20万元。投资预算见表1.2-3。
工程施工费各分项投资如下:
1)土地平整工程投资额为1.79万元,占总费用的0.09%。
2)灌溉与排水工程投资额为345.01万元,占总费用的16.39%。
3)田间道路工程投资额为1662.49万元,占总费用的79.39%。
4)农田防护工程投资额为13.63万元,占总费用的0.65%。
5)其他工程投资额为71.27万元,占总费用的3.40%。
 
表1.2-3                     投资预算表  
序号 工程或费用名称 预算金额 各项费用占总费用的比例(%)
(1) (2) (3)
一 工程施工费 2094.19 85.71
1 土地平整工程 1.79 0.07
2 灌溉与排水工程 345.01 17.95
3 田间道路工程 1662.49 59.93
4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 13.63 5.20
5 其他工程 71.27 2.50
二 设备购置费 0 0.00
三 其他费用 279.17 11.42
1 前期工作费 107.51 4.40
2 工程监理费 40.60 1.66
3 竣工验收费 72.50 2.97
4 业主管理费 58.56 2.40
四 不可预见费 71.20 2.91
总计 2444.55 -

1.2.3 资金筹措方式
项目预算总投资2444.55万元,全额申请自治区专项资金。包括按高标建设任务下达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和地方留用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等。
1.2.4 聚合资金情况
聚合资金是指所有用于涉及农民生产、生活的行政事业性的资本资金,主要指水利、交通、农业、林业、环境保护、财政、城乡建设等部门投资的资金。包括:水利建设配套、交通道路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林业建设、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城乡风貌改造等方面的资金。经过调查项目区内涉农资金投入主要有水利建设投资,聚合资金投资情况见表1.2-4。
表1.2-4        项目区聚合资金(2012-2015)投资项目基本情况表  
聚合资金项目名称 涉及行政村 规划起
止时间 投资部门 备注
新华-龙湾道路硬化 龙湾村 2013年 富川县交通局 2000*6.5米水泥路
石家-石枧道路硬化 石枧村 2014年 富川县交通局 4000*6.5米水泥路
石枧-龙湾道路硬化 石枧村、龙湾村 2014年 富川县交通局 5000*6.5米水泥路
石枧沟渠烟水工程 石枧村 2012年 烟草部门 投资167万元
白云洞综合水利
排灌工程 龙湾村白云洞 2012年 烟草部门 投资702万元,修建机耕路、渠道、管网
泽源沟渠烟水工程 泽源村 2012年 烟草部门 投资131.1万元,修机耕路、渠道、塘坝
白云洞二期沟渠
烟水工程 龙湾村白云洞 2013年 烟草部门 投资250万元,修建机耕路、渠道
白云洞三期沟渠
烟水工程 龙湾村白云洞 2014年 烟草部门 投资250万元,修建机耕路、渠道
本整县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充分结合各级各部门的发展规划,与水利、农业、交通、林业、环境保护、城乡建设等有关规划相衔接,整合多个部门力量,协作建设,避免重复投资。
1.3  项目设计原则
本项目属于高标准农田土地整治项目,在项目设计过程中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的基本国策。本规划遵循如下原则:
——“缺什么,补什么”原则。根据项目区实际情况,本项目区为全面整治型。本次整治按照排灌分家格局布设排灌设施,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土地平整力度,对重点区域和潜力区域实施全面土地平整,注重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配套砌墙保土、雨水集蓄、坡面截流等农田防护措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升土壤肥力,提高耕地质量等级。
——统一协调原则。首先,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确定土地整治规划的土地用途;其次,必须与相关部门的规划相协调统一。即土地整治规划必须考虑农业、水利、环保、交通、村镇等部门规划,与相关规划有机结合起来。
——优化配置原则。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布局和布置各项工程,改善土地利用条件和土地质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
——综合效益原则。通过土地整治,实现最大的综合效益,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因地制宜原则。根据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土地利用的方向、各项工程的规模及其配置,提高规划设计的可操作性。
——共同参与原则。在规划设计编制过程中,充分征求当地政府部门与民众的意见,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本项目中,提出他们合理的建议和意见,以保障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使规划更加有效合理。
结合不同分项工程,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是建设稳产、高产农田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搞好土地平整,对合理灌溉、节约用水、提高劳动生产率,发挥机械作业效率,以及改良土壤、保水、保土、保肥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本项目土地平整工程设计遵循选址合理、效果显著、收益持久的原则,选择高地起伏不大,田块凌乱,可供水源稳定,交通便利,原有灌溉效率低下,泄洪能力薄弱的区域进行平整,主要分布在龙湾村。
——灌溉排水工程
项目区水源丰富,分区清晰,原有灌溉排水网络自成体系,但是布局大多依照等高线自然布置,走向过于曲折,且灌溉区域多有重复,针对以上情况,本次设计将遵循分区布设、网络清晰、高效持久的原则,分灌区布设渠道网络,合理划分控制面积,最大化渠道灌溉能力,持久利用保证设施完备有效。排水沟系将结合自然排水,将各灌区降水及时排至承泄水沟,挖除阻碍排水的土坎,确保灌区不受涝,保地保收。
——田间道路工程
项目区内原有道路形成骨干交通网,将项目区分成四个片区,在符合规范要求的前提下,满足项目区群众生产生活需要,杜绝出现断头路,同时道路大多沿用原有路基,节约投资成本,遵循分区成网,网网相通,合规实用,节约成本的原则进行设计。
1.4  项目设计依据
1.4.1法律法规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8号);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7号);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9号); 
d)《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2号);
e)《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
f)《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256号); 
g)《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257号);
1.4.2相关政策
a)财政部 国土资源部《关于中央分成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分配使用及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财建[2009]286号);
b)财政部 国土资源部《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建[2012]151号);
c)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 财政厅关于印发《整县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总体实施方案》的通知(桂国土资发〔2013〕46号);
d)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 财政厅《关于同意第一批整县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项目立项的通知》(桂国土资发〔2013〕48号);
e)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整治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桂财建〔2010〕244号);
f)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  财政厅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整治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桂国土资发〔2011〕20号);
g)《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范(试行)>的通知》(国土资发[2011]144号);
h)《财政部 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土地开发整理预算定额标准的通知》财综[2011]128号;
1.4.3相关规划
a) 《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b)《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整治规划》;
c)《贺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d)《贺州市富川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e)《贺州市富川县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
f)《富川县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报告》;
g)《富川县“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
h)《贺州市富川县村镇建设规划》;
1.4.4相关规范
a)《量和单位》(GB3100-3102); 
b)《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 
c)《农用地分等规程》(GB/T1004-2005);
d)《农用地定级规程》(GB/T1005-2005);
e)《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
f)《喷灌工程技术标准》(GBJ85-85);
g)《广西高标准农田土地整治项目设计报告编制大纲》;
h)《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1014-2007); 
i)《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TD/T1032-2011); 
j)《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TD/T033-2012);
k)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审查细则》的通知(桂国土资发〔2011〕29号);
l)《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划程》(TD/T1007-2003,2003-8-1);
m)《土地开发整治规划编制规程》(TD/T1011-2000);
n)《土地开发整治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
o)《土地开发整治项目验收规程》(TD/T1013-2000);
p)《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1996);
q)《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SL/T4-1999);
r)《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
s)《水工挡土墙设计规范》(SL379-2007);
t)《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整治工程建设标准》(GXTDHB-2011-9);
u)《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开发整治项目验收技术规程》(GXTDHB-2007-2);
v)《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开发整治项目工程质量评定规程(GXTDHB-2007-3)
w)《广西壮族自治区主要行业取(用)水定额(试行)》。
x)《公路水泥混泥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 40-2002》
1.4.5基础资料
a)《富川瑶族自治县土地志》;
b)《富川瑶族自治县国民经济统计年鉴2010》;
c)《富川瑶族自治县水利志》;
d)富川瑶族自治县土壤材料;
e)《贺州市富川县整县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可行性研究成果》;
f)项目区权属证明材料;
g)项目区实地调查资料及群众意见。
 
2 工程规划
2.1  总体布局
本次土地整治规划根据本项目的建设目标和已批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结合项目区具体的地形、土壤、气候、灌溉、水源、排水等条件,进行总体平面规划。
根据项目区实际情况,把本项目区分划为全面整治型。本项目区设计重点是重新规划项目区平面布局,全面完善项目区田间各类设施,对适宜进行土地平整的区域进行较大规模的土地平整,优化土地利用布局,较大提升和改善此区域的生产条件,提高耕地质量等级,把项目区耕地建成“旱能灌、涝能排、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2.2 土地利用布局
2.2.1土地利用布局原则
土地利用布局是将各类用地数量、工程项目等依据土地资源的适宜性,结合项目区的产业发展方向和工程建设的要求,落实到具体用地空间,制定规划方案,以达到全面实施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在进行项目区土地利用布局时,本项目遵循以下原则:
a)项目区土地平整区域将作为高标准农田及其附属设施使用,严禁改变用地性质,作为建设区使用。
b)各业用地配置的合理性。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结合项目区产业发展方向,根据土地整治的目的和任务,首先确定各类用地的标准,然后按照相关条件和规定加以合理配置。
区内泽源村耕地为梅子井水库和莲花塘灌溉范围。由梅子井水库引出的三条渠道皆为土质,此次规划都将其规划为三面光渠道。由莲花塘莲引出两条渠道,一条支沟,农渠皆为土渠,也在此次规划范围内,而支沟在此前的烟草项目已经有部分进行了硬化,此次将此条支沟的其余部分全部硬化。
龙湾村耕地相较于泽源村则平坦许多,本项目的平整区也位于该村,平整区内将配套8条渠道,7条排水沟,3条生产路,这部分耕地需做好防洪排涝,分别布置灌渠、排水沟,实行灌排分家。
项目区石枧村主要灌溉水源为项目区西边的芦家水库,由西向东灌溉石枧村的耕地,由芦家水库引出的干渠已经由烟草项目硬化,这次主要规划由干渠所引出的下一级渠道。
根据各水源点的分布,分别引出灌溉渠道对区内进行灌溉。区内新建的灌溉渠道分三个级别:支、斗、农渠。支渠控制面积在1500亩左右;斗渠一般控制面积在1000亩以内,农渠控制面积约为200亩。因受地形限制,区内渠道布置的间距没有一个固定值,相对固定的间距位于平整区中,农渠之间的间距在200m左右。
c)渠、沟系建筑物
根据项目需要增设渠、沟系建筑物,如:渠道分流处须设置节制闸、分水闸;沟渠沿途须设置排灌口,上下田面高差过大时增设跌水等。
2.3.3田间道路工程布局
区内主干道路是县道X722、县道X026,该两条县道从三个村内穿过,一条通往麦岭镇,一条通向高家湾村,由于项目区形状细长,因此该两条道路基本承担了项目区内村民的主要对外对内交通。
项目区的土地多处于丘陵山地,田间道路布局多采用环状、辐射状等复合式交通。本次规划将平衡各区域交通密度,做到合理布局,并打通原有断头路,拓宽主要道路,保证交通畅通及通达度达到0.95以上。原有道路尽量裁弯取直,并拆除不符合规划密度要求、不满足新建路网布局的道路。通过旧路改造及新建田间道路,建成网状高效路网。
新路网打造步骤:首先将硬化主干道及村庄连接主要骨干的道路,升级为田间主道,保证村与村、村与外交通有水泥路连接,再进行村庄至田块的田间次道布设,最后通过生产路讲原有的断头路及欠通达地区的田块串联起来,形成个高效的村内道路系统。
2.3.4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布局
区内耕地多处于山间、坡岭之上,而此处的耕地多受到山洪危害,土壤肥力难以提高,山间排水不畅,影响耕地产量。本项目将通过新建挡土墙既可起到减少山洪侵害保持水土的作用,又可兼顾排冷水、排渍水,还能配合新修的蓄水池进行“长藤结瓜”式的灌溉。通过新建截水沟将对作物产量提高起到积极作用。
2.3.5其它工程布局
a)村庄整治工程
项目区各村宅基地分布分散,各村屯与外界公路互通,已硬化部分、但大多为土路或沙石路,平常耕作出行均不方便。项目区内大部分村屯内房屋布局没有系统规划,布局随意,凌乱,缺水排污等公共卫生设施。
为进一步改善项目区各村屯面面,改善村庄面貌,提高群众生活条件,应当地群众要求,规划在改建部分村庄路成硬化道路,布设排污沟,垃圾池,新建晒谷场解决群众作物晾晒的难题。 
b)本项目涉及到的改建型村庄2座,分别是龙湾村行政村的白云洞和大世源。主要改造措施有新建村屯内硬化道路以改善内部交通条件,新建排污沟、垃圾池解决村内问题,提升精神文明建设,适当栽植绿化树改变村貌。
烟水工程 龙湾村白云洞 2013年 烟草部门 投资250万元,修建机耕路、渠道
白云洞三期沟渠
烟水工程 龙湾村白云洞 2014年 烟草部门 投资250万元,修建机耕路、渠道

b)与可行性研究的衔接
本次规划设计在充分调查上,对项目区水源的供水量、作物需水量、水土资源平衡以及新增耕地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与可行性研究阶段成果相吻合,无较大出入。 
3 工程设计
3.1  设计标准
a)一般标准
1)田间基础设施占地率应不高于8%。
2)建成后的耕地质量等别基本达到《全国农用地分等》中8等以上水平。
3)基础设施使用年限不应低于15年。

缺点:管道灌溉技术要求高,后期运行、维护成本较大,且比较适宜规模化种植,集中灌溉模式,而不大适应项目区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经营和管理。
b)方案二:明渠灌溉
优点:具有直观、运行方便、维护维修简单、运行成本低廉,施工工艺为大众所熟悉等特点,而且明渠灌溉比较适用项目区内以家庭为单位的种植和管理模式。
缺点:占用耕地多,水利用系数较低,而且受地形因素影响比较大,无法实现喷灌或滴灌。
项目区以水库蓄水及河道蓄水灌溉,且家庭为单位的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应优选明渠灌溉。
3.3.1.2灌溉渠道设计原则
项目区渠道走向主要是按原有渠道走向改建为主,少数几条渠道由于当地村民强烈要求而新建,平整区域土地平整之后将新建布置渠网保证田地的灌溉。项目区对现有基础较好的渠道,改建时先清淤,再使用混凝土三面浇筑,做好防渗防漏工作,即可满足项目区的灌溉需要;其他支渠现有基础被破坏得比较严重,为满足渠道水流量的需要,设计使用浆砌石修筑。其他斗渠、农渠现多为土质渠道,渠道淤积、破损严重,考虑到造价投资最少和占地面积最小的原则,主要采用浆砌水泥砖。本次规划灌溉均采用自流形式,然后通过改建或新建支渠、斗渠、农渠实现对区内田块的灌溉。各级渠道选在各自控制范围内地势较高、控制灌溉面积最大的区域布置;对于项目区内原有渠道根据项目实施计划安排,在充分利用原有渠道的同时,对部分渠断进行节水改造,尽量裁弯取直;渠线尽量取顺直,应有利机耕,避免深挖、高填或穿越村屯。遵循以上原则,设计项目区灌溉渠道输水方案。由于项目区地处丘陵地带,地势起伏较大,对于渠道比降大的渠段,应设置消力措施设施,以减轻自流水对渠道的冲击力,破坏渠道。
3.3.1.3灌溉渠道设计
a)灌溉渠道设计流量确定
QA=KaqsA/ηA            (3.1式)
式中:QA——为渠道的设计流量,m3/s;
Ka——为渠道流量加大系数(按《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规定流量大小范围取值,本重大工程取1.30);
qs——为灌溉模数,m3/s•亩;
A——为该渠道控制灌溉面积,亩;
ηA——为该灌渠道至田间的灌溉水利用系数。
b)渠系水利用系数  
本项目的建设将采取节水防渗工程措施以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整治工程建设标准》,灌溉规模在666.7-20000公顷中型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不低于0.65,灌溉水利用系数不低于0.6;666.7公顷以下小型灌区不低于0.75,灌溉水利用系数不低于0.7。水田灌区田间水利用系数不低于0.95,旱作灌区田间水利用系数不低于0.90。
c)灌溉渠道横断面设计  
项目区渠道支渠、斗渠、农渠均采用矩形断面,用明渠均匀流公式进行计算,计算公式为:
                                     (3.2式)
其中:
Q——设计流量(m³/s),分别计算设计流量和加大流量,设计流量Q介于5~10 m3/s时,加大流量百分数取25%;设计流量Q介于1~5 m3/s时,加大流量百分数取30%;设计流量Q小于1 m3/s时,加大流量百分数取35%;
A——过水断面面积(㎡), A=bh;
b——渠道设计底宽(m);;
h——渠道设计水深(m);
R——水力半径,R=A/X,X为湿周, X=b+2h;
C——谢才系数,采用公式 进行计算,n为沟(渠)床糙率;
i——比降。
安全超高按如下公式计算:
 
式中:Fb——为渠道岸顶超高,m;
hb——为渠道通过加大流量时的水深,m。
防渗超高:当设计流量介于1~10 m3/s时,按设计水位加0.30m,当设计流量小于1m3/s时加0.10m。渠道断面选定后,应结合与其连接的上下级渠道底高程做适当调整,最终选择经济合理的断面。
渠道断面水力要素见表5.3-3。
渠道横断面设计成果见单体图册。
施工时,先放线定位,对新建渠道进行开挖,对改建渠道渠清淤,修边底,回填土渠底板下并夯实,现浇底板,修筑渠道边墙,最后对砌筑部分进行抹面、伸缩缝处理。
表3.3-3                渠道断面水力要素表
断面型式 面积w 湿周x 水力半径R 水面宽B
  bh b+2h b
利用式(5.2),假设过水断面的宽(b)和高(h),i取1/500~1/1000,n取0.017,推算出适合设计流量通过的合理过水断面宽、高值,再参考最小流量和加大流量,确定渠道顶高程,推算出渠道的宽(B)、高(H)值。
本次设计为遵循尽量节约土地的原则,渠道设计均采用矩形渠道,并且渠道宽度在满足水力要求的条件下尽量缩小,以减小渠道的占地面积,从而增加耕地。但是,在设计时,为了方便施工及后期管护中渠道清淤需要,如果经过水力计算渠道宽度小于0.4m和深度小于0.4m的,则一律按0.4×0.4m的断面设计,渠道的超高一般取0.1m。
c)灌溉渠道纵断面设计
渠道底纵坡根据灌溉控制高程、沿程附属建构物、水面衔接和不冲、不淤来确定;本次规划设计渠道全部为“三面光”,渠道纵坡降根据渠首、渠尾高程确定,渠道水头损失在考虑纵坡因素外,还应考虑连接段与附属建筑物的损失,段与段必须留损失水头0.03-0.05m;对沿渠线跨渠附属建筑物水头损失为0.1m。各级渠段渠道水面高程农渠末端渠道渠底高出所控制的灌溉田块地块地面高程0.1-0.15m;农渠首渠底高程低于上一级渠道渠尾水面高程的0.1m以上。
d)灌溉渠道结构设计
渠道设计均为矩形断面,边墙采用M7.5砂浆砌筑MU15砼预制块边墙;
支渠按照与田间道路地位置关系分为III型、III-1型,III型和III-1型两种断面的净空皆为800mm ,边墙厚度稍有不同,III型为临路渠道,两边边墙均采用190mm M7.5砂浆砌筑砼预制块边墙,III-1型为不临路渠道,为方便群众生产生活,边墙的另一边加厚到390mm M7.5砂浆砌筑砼预制块边墙,边墙过水立面与顶端平面抹20mm 厚M10水泥砂浆。其他细部做法均为C15砼底板厚80mm,渠道C15砼底板每5m设一道20mm厚沥青砂浆伸缩沉降缝、渠壁每10m设一道20mm厚沥青砂浆伸缩沉降缝。
斗渠按照与田间道路地位置关系分为II型和II-1型,两种断面净空皆为600mm,边墙厚度稍有不同,II型为临路渠道,两边边墙均采用190mm M7.5砂浆砌筑砼预制块边墙,II-1型为不临路渠道,为方便群众生产生活,边墙的另一边加厚到390mm M7.5砂浆砌筑砼预制块边墙,边墙过水立面与顶端平面抹20mm 厚M10水泥砂浆。其他细部做法均为C15砼底板厚80mm,渠道C15砼底板每5m设一道20mm厚沥青砂浆伸缩沉降缝、渠壁每10m设一道20mm厚沥青砂浆伸缩沉降缝。
农渠按照与田间道路地位置关系分为I型和I-1型,两种断面净空皆为400mm,边墙厚度稍有不同,I型为临路渠道,两边边墙均采用190mm M7.5砂浆砌筑砼预制块边墙,I-1型为不临路渠道,为方便群众生产生活,边墙的另一边加厚到390mm M7.5砂浆砌筑砼预制块边墙,边墙过水立面与顶端平面抹20mm 厚M10水泥砂浆。C15砼底板厚80mm,渠道C15砼底板及抹面每5m设一道20mm厚沥青砂浆伸缩沉降缝、渠壁每10m设一道20mm厚沥青砂浆伸缩沉降缝。
      灌溉渠道工程量见表3.3-6~7:
 
表3.3-6                              灌溉渠道(支渠、斗渠、农渠)工程量统计表
工程名称 长度(m) 宽(m) 深(m) 左渠肩 右渠肩 挖土方(m3) 回填土方   (机械夯填)        (m3) C15砼底板(m3) M7.5实心砖边墙(m3) M10水泥砂浆抹平面(m2) M10水泥砂浆抹立面(m2) 伸缩缝(m2) 备注
支渠
支渠01(改) 1191 0.8 0.8 0.19 0.39 350.73   169.6 552.6 690.8 1905.6 89.2 I-1型灌溉渠道
支渠02(改) 561 0.8 0.8 0.19 0.39 155.11   79.9 260.3 325.4 897.6 42.0 I-1型灌溉渠道
斗渠
斗渠04(改) 431 0.6 0.6 0.19 0.19 83.09   47.6 98.3 163.8 517.2 19.3 II型灌溉渠道
斗渠06(改) 1256 0.6 0.6 0.19 0.19 220.04   138.7 286.4 477.3 1507.2 56.4 II型灌溉渠道
斗渠07(改) 511 0.6 0.6 0.19 0.39 85.39   64.6 177.8 296.4 613.2 30.7 II-1型灌溉渠道
农渠
农渠01(改) 101 0.4 0.4 0.19 0.19 4.40 8 9.5 15.4 38.4 80.8 3.4 I型灌溉渠道
农渠02(改) 440 0.4 0.4 0.19 0.19 30.67   41.5 66.9 167.2 352.0 15.0 I型灌溉渠道
农渠04(改) 172 0.4 0.4 0.19 0.39 9.83   19.0 39.9 99.8 137.6 7.8 I-1型灌溉渠道
农渠07(改) 203 0.4 0.4 0.19 0.19 16.50   19.2 30.9 77.1 162.4 6.9 I型灌溉渠道
农渠08(改) 225 0.4 0.4 0.19 0.39 16.42   24.8 52.2 130.5 180.0 10.2 I-1型灌溉渠道
农渠09(改) 196 0.4 0.4 0.19 0.19 13.98   18.5 29.8 74.5 156.8 6.7 I型灌溉渠道
农渠10(改) 282 0.4 0.4 0.19 0.39 83.80   31.1 65.4 163.6 225.6 12.8 I-1型灌溉渠道
农渠15(改) 325 0.4 0.4 0.19 0.19 692.15   30.7 49.4 123.5 260.0 11.1 I型灌溉渠道
农渠18(改) 126 0.4 0.4 0.19 0.19 40.50   11.9 19.2 47.9 100.8 4.3 I型灌溉渠道
农渠19(改) 382 0.4 0.4 0.19 0.39 123.40 41.83 42.2 88.6 221.6 305.6 17.3 I-1型灌溉渠道
农渠20(改) 278 0.4 0.4 0.19 0.39 35.66 50.93 30.7 64.5 161.2 222.4 12.6 I-1型灌溉渠道
农渠24(改) 172 0.4 0.4 0.19 0.19 41.08 102.47 16.2 26.1 65.4 137.6 5.9 I型灌溉渠道
                       
3.3.2 排水沟
3.3.2.1排水方案比选
从项目区现状调查表可知项目区的排水系统为田间排水沟及灌排合一排水沟,对外排水不通畅,急需对田间排水系统整治。按照一般情况,排水方式可划分为明沟排水和暗沟排水两种方式,其各自优缺点如下:
(1)方案一:明沟排水
优点:与明渠一样具有直观、运用方便、维护维修简单、施工工艺为大众所熟悉等特点,而且工程投资相对比暗沟少。
缺点:占用耕地多,人和机械过沟不便,必须有相应辅助设施,而且新开挖明沟如果没做好防护措施,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2)方案二:暗沟排水
优点:占用耕地少,新增耕地面积大,对人和机械影响很小,适宜大型机械作业。
缺点:工程投资大,运行不便,维护维修成本高,且暗沟容易堵塞,清淤困难。
综上各排水方式的比选可知,明沟排水,具有投资少、运用方便、维护维修简单的特点,但占用耕地相对比较多。暗沟则占用耕地少,且有利机械通行,但成本高,维修困难。当项目区没有特别机械通行要求,及安全隐患时,均应采用明沟排水。项目区地处乡村,资金、技术等都对后期管护存有风险,因此,以明沟排水为首选方案。
3.3.2.2排水沟设计原则
项目区排水沟按支、农沟顺序设置固定沟道,排水沟选在各自控制范围内低洼地带布置;应尽量利用天然河沟;排水沟路线宜避免高填、深挖和通过淤泥、流沙及其他不良地质条件地段;排水沟出口宜采用自排方式;排水沟应沿傍山渠道一侧及灌区边界布设;对于原有排水沟,弯度较大、占地面积较多、不利于行洪的沟道,经方案比较进行裁弯取直或改造。遵循这些原则,选定项目区排水沟的排水方案。
3.3.2.3排水沟设计
a)排水沟设计流量计算
1)排水方式:根据当地实际地形地貌和建筑材料的需求,选取明沟自流排水。
2)排涝模数
采用平均排除法计算排涝模数,排涝标准:暴雨重现期采用10年一遇。以水稻为主的灌区,采用一天暴雨三天排至耐淹水深;以旱作为主的灌区,采用一天暴雨两天排至耐淹水深。排涝模数根据当地或邻近地区的实测资料分析确定。当无实测资料时,采用《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排涝公式计算。经验值为:
① 6°以下旱地:0.6m3/s•km2~0.8m3/s•km2;
② 6°以下灌溉水田或水浇地:0.5m3/s•km2~0.7m3/s•km2。
3)排水流量计算:
排水沟设计排涝流量按下式计算:
Q=q×F
式中:Q——设计排涝流量,m3/S;
      q——设计排涝模数,m3/S•km2;
      F——排水沟控制的排水面积,km2。
b)排水沟横断面设计
排水沟流量确定之后,排水沟断面尺寸按明渠均匀流公式反算求得,其公式如下:
                                     (3.4式)
式中: ——排水沟设计流量(m³/s);
 ——排水沟过水断面面积(m2);
 ——水力半径(m);
 ——水力比降;
 ——谢才系数( )。
利用式(3.4),假设过水断面的宽(b)和高(h),i取1/1000,n取0.017,推算出适合设计流量通过的合理过水断面宽、高值,再参考最小流量和加大流量,确定排水沟顶高程,推算出排水沟的宽(B)、高(H)值。
本次设计为遵循尽量节约土地的原则,排水工程设计均采用矩形断面,并且排水工程宽度在满足水力要求的条件下尽量缩小,以减小排水沟的占地面积,从而增加耕地。但是,在设计时,考虑到区内排水沟还须承排区外来水,经过图上量算及咨询当地专家和经验人士确定排水沟断面尺寸,排水沟超高取0.2m。
c)排水沟纵断面设计
排水工程沟底比降应根据沿线地形、地质条件,上、下级沟道的水位衔接条件满足不冲、不淤要求,以及项目区承泻区水位变化情况等因素确定,并宜与沟道沿线地面坡度接近;本次规划设计排水全部为“三面光”,排水工程纵坡降根据沟首、沟尾高程确定,排水工程分段处以及重要建筑物上、下游水面应平顺衔接,下一级沟道的设计水位比上一级沟道低0.1-0.2m。各级排水工程设计水位低于地面高程不少于0.2m;农渠首渠底高程低于上一级渠道渠尾水面高程的0.1m以上。
d)排水沟结构设计
本项目排水沟设计均为矩形断面,采用M7.5砂浆砌筑MU15砼预制块边墙;
斗沟净空600mm,采用190mm M7.5砂浆砌筑MU15砼预制块边墙,边墙过水立面与顶端平面抹20mm 厚M10水泥砂浆,C15砼底板厚80mm,农沟C15砼底板每5m设一道20mm厚沥青砂浆伸缩沉降缝、沟壁每10m设一道20mm厚沥青砂浆伸缩沉降缝。砼预制块边墙过水的一面摸20mm的
农沟净空400mm,采用190mm M7.5砂浆砌筑MU15砼预制块边墙,边墙过水立面与顶端平面抹20mm 厚M10水泥砂浆,C15砼底板厚80mm,农沟C15砼底板每5m设一道20mm厚沥青砂浆伸缩沉降缝、沟壁每10m设一道20mm厚沥青砂浆伸缩沉降缝。
排水沟特性见表5.3-8,工程量见表5.3-9:


 
                              

表3.5-2                           

b)分区布置的确定
1)项目经理部
布置在项目区所涉及的行政村内,作为本工程的生产指挥中心,设办公室、会议室和宿舍,可采用租赁当地居民房屋解决。
施工临建系统布置在项目区边缘空地,通过堆渣平整作为场地进行
序号 项         目 建筑面积(m2) 备  注
1 水 泥 库 50 沥青油毛毡结构
2 工具杂品库 100 沥青油毛毡结构
项目部设一部程控电话,主要管理及技术人员配移动电话作为对外通讯的手段;场内通讯配置3对无线高频手持对讲机。
⑤砂、石料系统布置
本工程砂碎石、石料直接从料场采购后,供应到现场堆料场,布置在项目区相应砌筑项目周边。
4.3 主要工程施工方法
本项目工程建设主要内容有: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其他附属工程等。
4.3.1土地平整施工
4)勾缝砂浆标号应高于砌体砂浆,应按实有砌缝勾平缝,严禁勾假缝,凸缝,勾缝密实,粘接牢固,墙面洁净。
5)砌石体应采用坐浆法砌筑,砂浆厚度应为20~50mm,当气温变化时,应适当调整。
6)砌石体转角处和交接处应同时砌筑,对不同时砌筑的面,必须留置临时间断处,并应砌成斜搓。
7)砌石体尺寸和位置的允许偏差,不应超过有关的规定。
c)砼工程
1)砼原材料配合比试验:砼标号符合设计图纸要求,其各项技术指标应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
2)砼拌制:本工程砼量不大,故考虑采用0.4m3搅拌机拌制。拌制之前应检查原材料质量是高一些,以便在突遇大雨后,可及时排干渍水。回填时回填土干容重≥15kN/m3,路基横坡同路面,施工中注意不能让路基积水。
原有路堤在修弯取直施工时,对需要修弯的地段采用挖土机开挖后,由人工修坡取直。对原有弯道则应开挖成台阶状,填土分层回填碾压夯实。回填时对原有基层应做好清基,接口修成牙口。
2)泥结碎石面层
泥结碎石面层为15cm,泥结碎石粒径为2~4cm,等级不低于3 级,在压实的中基上按松散铺厚度(压实厚度1.2 倍)摊铺泥结碎石,要求泥结碎石大小颗粒均匀分布,厚度一致。泥结碎石铺好后,用10~12t 压路机碾压3~4 遍,直至石料无松动为止,碾速宜慢,25~30m/分钟。泥结碎石面层施工方法用拌和法、泥结碎石摊铺后,将规定的用量土,均匀地摊铺在泥结碎石层顶上。然后拌和,拌和一遍后,随拌随洒水,一般翻拌3~4 遍,与泥结碎石粘结在一起为止,然后用平地机械或铁锹等工具浆路面整平,再用12t 压路机洒水碾压,使泥浆上冒,表层石缝中有一层泥浆即停止碾压。过几小时后,现用15t 压路机进行收浆碾压1遍后中撒嵌缝石屑,再碾压2 遍。
b)混凝土路面施工
施工工序:施工准备→挖土路床→土路基夯实→垫层铺设→浇C25混凝土面层 
1)准备工作 
①拌和场三通一平及场地硬化,拌和设备安装、调试。 
②材料准备和性能报检验:根据施工进度计划,分批备好所需的各种材料,并按规范要求进行抽验,确保材料质量合格。 
③测量放样、基层整修、模板安设:根据设计图纸恢复中线、放出路面边缘线,并检查基层标高和路拱横坡。如果标高、横坡的偏差超出允许值,则要整修。模板宜采用钢模板,稳固支立于基层上,顶面与设计标高一致,底面紧贴基层,模板接头应紧密平顺,不得有离缝、前后错台和高低不平等现象。模板接头和模板与基层接触处均匀不得漏浆。模板安装完毕并经检测合格后,根据施工安排涂好脱模剂。
2)混凝土拌和与运输 
①混凝土拌和混凝土采用强制式搅拌机拌和。搅拌棚应合理布置拌和机和砂石、水泥等材料的堆放地点,力求提高拌和机生产率。拌制混凝土的供料采用计量设备,应按混凝土配合比要求进料。特别应根据天气变化情况,测定砂石材料的含水量,以调整拌制时的实际用量。每一工班至少应检查两次材料的精确度,每半天检查两次混合料的塌落度。搅拌机的装料顺序宜为:砂、水泥、碎石或碎石、水泥、砂。进料后,边搅拌边加水。搅拌时间根据搅拌机的性能和拌和物的和易性确定。混凝土拌和物的最短搅拌时间,自材料全部进入搅拌鼓起,至拌和物开始出料止的连续搅拌时间符合规定。搅拌最长时间不得超过最短时间的三倍。
②混凝土运输:在运输中应考虑水化失水(指水泥在拌和之后,开始水化反应,其流动性下降),以及因运输的颠簸和振动使混凝土发生离析等。要减少这些因素的影响,其关键是缩短运输时间,并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水分损失(如用帷布或其他适当方法将其表面覆盖)和离析。混凝土从搅拌机出料至浇注完毕的允许最长时间见表4-4。混凝土拌和物从搅拌机出料后,采用自卸汽车或拖拉机运输,送至铺筑地点进行摊铺、振捣,直至浇注完毕的容许最长时间,由试验室根据水混初凝时间及施工气温确定,并应符合下表的规定。若时间超过限值,宜使用缓凝剂。 装运混凝土拌和物的过程中,不应漏浆,并应防止离析。出料及铺筑时的卸料高度不应超过1.5m。当有明显离析时,应在铺筑时重新人工拌匀。车箱在每天工作结束之后,必须用水冲洗干净。
表4-4      混凝土从搅拌机出料至浇注完毕的允许最长时间
施工气温(℃) 允许最长时间(h)
5-10 5.0
10-20 1.5
20-30 1.0
30-35 0.75
3)摊铺与振捣 
①摊铺:摊铺混凝土前,应对模板的间隔、高度、润滑、支撑稳定情况和下层的平整、润湿情况、以及钢筋的位置和传力杆装置等进行全面检查,并清除表面的浮土杂物。 混凝土混合料运送车辆到达摊铺地点后,直接倒入安装好侧模的路槽内,并用人工找补均匀,如发现有离析现象,应用铁锹翻拌。
摊铺的松料厚度,应考虑振实的影响而预留一定的高度。具体数值,根据试验确定,一般可取设计厚度的10%左右。用铁锹摊铺时,应用“扣锹”的方法,严禁抛掷和搂耙,以防止离析。在模板附近摊铺时,用铁锹插捣几下,使灰浆捣出,以免发生蜂窝。
②安放角隅钢筋时,应先在安放钢筋的角隅处摊铺一层混凝土拌合物。摊铺高度应双钢筋设计位置预加一定的沉落度。角隅钢筋就位后,用混凝土拌和物压住。安放边缘钢筋时,应先沿边缘铺筑一条混凝土拌和物,拍实至钢筋设置高度,然后安放边缘钢筋,在两端弯起处,用混凝土拌和物压住。 
③振捣与整平摊铺好的混凝土混合料,迅即用插入式振动棒振捣密实,用整平机整平。捣混凝土混合料时,首先用插入式振捣器在模板边缘角隅等先振一次然后用插入式振捣器全面按顺序插振一次。同一位置不宜少于20s,以不再冒气泡并泛出水泥浆为准。插入式振捣器移动间距不宜大于其作用半径的1.5倍,其至模板的距离不应大于其作用半径的0.5倍,并应避免碰撞模板和钢筋,并应随时检查模板有无下沉、变形或松动。混凝土在振捣后,用整平机整平。两道工序的时间间隔不宜超过15分钟。整平机在一个作业长度内,应采用前进振动、后退静滚方式作业,分别滚压2-3遍,使表面泛浆,赶出气泡。整平机的速度要缓慢而均匀,对不平之处,应及时铺以人工补填找平。补填时就用较细的混合料原浆,严禁用纯砂浆填补。滚压完成后,将振动辊轴抬离模板,用整平轴静滚整平,直到平整度符合要求。表面砂浆厚度控制在3-5mm,整平机前方表面过厚、过稀的砂浆必须刮除丢弃。用3-5m刮尺在纵横两个方向进行精平饰面,每个方面不小于两遍。
④接缝施工:混凝土路面宽度超过4m以上的要分两副进行施工,先立模浇筑一边砼再浇筑另一边,接缝是混凝土路面的薄弱环节,接缝施工质量不高,会引起板的各种损坏,并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