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

  • 上传用户: 2222222
  • 作 者:平原洼地治理工程、水土保持方案
  • 文件类型:pdf
  • 资料大小:3.71M
  • 上传时间:2021-03-19

1 综合说明1.1 项目概况1.1.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河南省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分布在豫南、豫东和中部的平原区,区内农田土壤质地较好,适宜耕作,种植的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是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有大量国家保护的基本农田。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国民经济发展中最基本的一环,关系物价体系和国家最基本的稳定要求。涝灾不除,当地的农业生产不稳,对河南省粮食增产会有很大影响,洼地区洪涝灾害频繁,使得该区农业产出低而不稳,而自然地理资源优势不能充分发挥,也不能为当地农民提供基本的生活物质保障。多年的洪涝灾害,造成当地农民种植损失、固定资产损失,加重了农民负担,使区内农民生存条件和状况得不到改善,尤其是近年来,因涝致贫带来的一些问题集中、突出地显现出来,如因交不上学费,适龄儿童被迫辍学,无法实现国家制定的九年制义务教育目标;隐性疾病进入高发期,高额的医疗费用压得患病家庭无法承受,生活悲观;农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无法保障,外出打工收入全部补贴到吃饭穿衣上,几年积蓄,毁于一水的情况时有发生;洼地区域部分农民卖血贴补生活导致艾滋病村的出现等,不安全因素还威胁着当地的社会稳定,洼地内的淮滨、固始、淮阳、沈丘、平舆、新蔡等县,至今仍属国家级贫困县,因此改变洼地区域的贫困状况,必须有效控制该区的洪涝灾害,彻底进行洼地治理。本工程实施后,可将骨干河道除涝能力提高到 5 年一遇,已治理的面上支沟的排涝效益能充分发挥,河道排泄能力增强,汇流时间缩短,为涝水强排争取了时间,将极大缓解流域内的灾情,因此该项目河南省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工程水土保持方案 1、综合说明2是一项造福于当地广大群众的民心工程,项目的实施必将对解决当地的“三农”问题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产生极为重要的作用。治理区也是国家粮食战略工程的粮食核心产区,本工程实施后,对河南省保持粮食持续增长产生积极影响,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有效应对粮食危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009 年 12 月 30 日,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确定,加快重点平原洼地治理,提高排涝标准,改善水利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10 年 3 月,水利部以水规计[2010]82 号文对淮委组织编写的《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除涝规划》报告进行了批复,其中包含河南省的 4 片洼地。因此,开展河南省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加大除涝能力建设,提高除涝标准,是对国家规划要求的响应,同时解决流域内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工程建设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1.1.2 项目基本情况河南省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工程包括:沿淮洼地、洪汝河洼地、沙颍河洼地和惠济河洼地,共 4 片,共涉及干支河道 130 条,治理洼地总面积 6564.59km2,涉及信阳、驻马店、漯河、周口、许昌、开封、商丘 7 个省辖市和固始、新蔡 2 个省直管县的 27 个县区。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加固和新建堤防 337.73km,其中新建 36.19km,加固301.54km;疏浚河道、排涝干沟 1624.06km;处理各类建筑物 1118 座,其中涵闸 338 座、跌水 4 座、桥梁 717 座、排涝站 59 座。主体工程建设期土方开挖量 4167.39 万 m3(自然方,下同),填筑需用量 775.01 万 m3。经土方平衡后,共借土 286.79 万 m3(沿河道堤防两岸耕地取土,占地面积 191.19hm2),弃渣 3679.17 万 m3(沿河道两侧堆臵,平均堆高 3m,占地面积 1287.71hm2)。本工程实际征占地面积 5122.52hm2,其中本次新增征占地面积 3407.37hm2(永久征地河南省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工程水土保持方案 1、综合说明3500.71hm2,临时用地 2906.67hm2),既有占地面积 1715.15hm2;占压农村房屋 65437m2、搬迁人口 1751 人;影响电力及通信线路及国防光缆、天然气管道共计 66.45km;不涉及副业、单位、企业。沿淮洼地施工总工期 36 个月,即第 1 年 8 月至第 4 年 7 月;洪汝河洼地和惠济河洼地施工总工期均为 20 个月,即第 1 年 10 月至第 3年 5 月;沙颍河洼地施工总工期为 32 个月,即第 1 年 10 月至第 4 年 5月。按 2015 年第四季度价格水平计算,河南省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工程总投资为 34.04 亿元,其中土建总投资工程部分投资 16.81 亿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