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印江坪底小流域初步设计报告

  • 上传用户: err
  • 文件类型:doc
  • 资料大小:3.62M
  • 上传时间:2019-04-28
  • 标签: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印江坪底,小流域.初步设计报告

1综合说明

1.1项目背景

1、项目来源

根据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贵州省水利厅[黔发改农经(2009)771号文件]的要求,同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印江县水利局于2009年8月完成《贵州省2009—2011年水土保重点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印江县车家河项目区可行性研究报告》,2010年下半年根据《关于开展贵州省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2010年中央预算内投资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工作的通知》[黔水保(2010)45号]的文件要求,做好贵州省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的设计工作,通过生态环境保护,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减轻水土流失的危害,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科学利用,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维护项目区生态环境安全,促进项目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通过坡面水系工程的配套,拦蓄引灌排统筹兼顾,变水害为水利,既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减少了洪涝灾害的发生,降低了水土流失的程度,以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创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贵州华水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于2010年10月受印江县水利局委托,10月中旬重新踏勘现场,并结合《贵州省2009—2011年水土保重点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印江县车家河项目区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印江县实际情况,对工程区田间地块、道路等情况进行了实地勘察和测量,承担了贵州省印江县水土保持坪底小流域下游区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工作。

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加快水土流失治理的需要

2)抢救土地资源,促进生态改善的迫切需要

3)提高水资源利用的需要

4)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1.2项目区选择及概况  

根据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贵州省水利厅[黔发改农经(2009)771号文件]的要求,印江县于2009年编制了《贵州省2009—2011年水土保重点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印江县车家河项目区可行性研究报告》,整个报告预计治理板溪、坪底、井溪和天星4条小流域,涉及印江县板溪、沙子坡两个镇的23个行政村,面积9157.9hm2,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499.46hm2,项目总投资3172.01万元,由于国家资金调整,根据《关于开展贵州省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2010年中央预算内投资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工作的通知》(黔水保[2010]45号)文件要求,将车家河项目区内坪底小流域划分为上游治理区和下游治理区,2010年度治理坪底小流域下游治理区,坪底小流域下游治理区地处贵州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黔东北凹陷地带。地理位置为东经108°17′45″—108°17′30″,北纬27°35′25″—27°35′32″之间,共涉及印江县板溪镇的大坪村和坪底村,流域面积为9.81km2。流域内土壤主要是以黄壤、水稻土、紫色土为主,由于人类长期的砍伐,原生植被被破坏,现以次生植被及人工造林为主,当地群众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土地利用不合理,造成坡耕地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当地群众的治理愿望迫切,由于治理资金的缺乏,坪底小流域下游区尚未开展过相关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

1.3项目建设任务、目标和规模

本设计主要建设任务和目标是使工程区近村、近路、近水的连片坡耕地尽量得到全面治理。按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范》的要求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70%以上,工程区内减少土壤侵蚀量70%以上。

《关于开展贵州省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2010年中央预算内投资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工作的通知》(黔水保[2010]45号)文件要求,本次印江县水土保持综合工程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0hm2,其中:修建坡改梯8.89 hm2,种植经果林22.34hm2,营造水土保持林125.96hm2,封禁治理80.51hm2,保土耕作192.30 hm2。作业便道682m,截排水沟840m,40m3蓄水池7口,沉沙池7口。

1.4总体布置与措施设计

1)设计原则

1 、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2 、突出重点,统筹兼顾。

3 、集中连片,规模示范。

4 、蓄排结合,水系配套。

2)工程措施及总体布置

1)坡改梯工程:布置在原地面坡度在5°-15°之间的坡耕地上,原坡耕地平均土层厚度大于30cm,应集中连片改为水平梯田,配套布设坡面水系和耕作道路,提高项目区耕地质量。

2)经果林工程:选择当地农户种植积极性高,适宜当地立地条件,适应市场的高产经果林品种,适度发展一定规模的经果林,同时完善坡面拦排水系统和耕作道路,在增加当地农民群众的收入的同时达到水土保持的目的。

3)水土保持林工程:在宜林荒山荒坡和25°以上陡坡耕地进行退耕还林。通过营造水土保持林,增加地面覆盖,在涵养水源,保持土壤的同时,又可净化水源以及解决用材缺乏等问题。

1.5施工组织设计

1、施工条件

本工程总体施工条件较好,工程区规划措施点都有乡村公路相通,施工所需要的外购材料如水泥、钢筋、炸药、木材及设备可直接运到村委会。

2、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

严格按《水土保持规划治理 规划通则》(GB/T15572-2008),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GB/T16451-16456-2008)的要求严格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3、施工组织形式

在印江县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选择有利于保证工程质量具有资质的专业施工队伍,同时聘请有资质的水保监理单位对该工程实行监理,保证工程质量。

4、施工进度安排

项目建设总工期为5个月,即2011年1月至2011年5月完成建设。

1.6水土保持监测

本次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监测点布置在坡改梯监测区、水土保持林监测区、经果林监测区、封禁治理监测区、坡面水系措施监测区。     监测内容主要包括工程质量监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等内容。监测时段从项目施工准备期开始至监测方法以调查和观测为主。

针对印江县首次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的情况,由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领导小组组织各参建方和受益农民,在项目实施期和项目运行期开展专题研究、推广应用最新科技成果、对项目管理人员和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新技术的运用打下基础。

1.7技术支持

项目办培训:主要是项目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围绕水土流失治理与经济开发、结合效益监测、监督执法、新技术应用和项目管理等主要环节培训。

农户技术推广培训:项目区的群众进行技术推广,主要是对经果林的种植、施肥、除草、修枝以及杀虫等技术培训,同时结合宣传减少水土流失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1.8工程管理

由印江县2010年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工程领导小组领导,项目前期管理办法根据国家相关要求,采用项目法人责任制、项目公示制、承诺制、招标投标制度、项目建设监理制。

项目工程验收合格后,由印江县水利局组织制订工程的管护措施,明晰治理措施产权和使用权,实行“谁受益、谁管护”政策,明确责、权、利,制定奖惩办法。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和水土保持林工程由乡政府和村委会管理;经果林工程由承包农户自行管护。对已建成并验收合格的工程,及时移交给受益人,并颁发所有权证明,同时与产权所有者签订责任书。印江县水利局每年对项目的运行情况、产生的效益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并将检查结果逐级上报。

1.9投资概算和资金筹措方案

本项目的价格水平年为2010年第四季度。

项目总投资161万元,工程措施54.49万元,其中:坡改梯23.28万元,截排水沟14.45万元,蓄水池工程(含沉沙池)10.45万元,作业便道6.31万元;林草措施90.46万元,其中:水土保持林68.20万元,经果林22.26万元;封育治理措施1.51万元;独立费用14.54万元

印江县2010年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总投资161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40万元,地方匹配21万元。

1.10效益分析

1)生态效益

项目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430hm2。治理后年保土能力为1.22万t,年保水能力为6.62万m3,减蚀率达87%。

2)经济效益

1)坡改梯工程

坡改梯面积8.89hm2,年增产值1.33万元。

2)保土耕作

坡耕地保土耕作面积192.3hm2,年增产值1.16万元。

3)水土保持林

营造水保林125.96hm2,年可增产值11.05万元。

4)经果林(冰糖柚)

营造经果林22.34hm2,年产值20.16万元。

5)封禁治理

封禁治理80.51hm²,年可增产值2.83万元。

3)社会效益

项目实施后,能促进土地利用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有效地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高产稳产,提高当地农民收入,缓解人多地少矛盾,实现人口、粮食、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