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绵土中石油烃污染对蚯蚓的生态毒性风险研究

  • 上传用户: 45682165
  • 作 者:全过程咨询网
  • 文件类型:pdf
  • 资料大小:1.75M
  • 上传时间:2023-02-17
  • 标签:石油污染土壤;烷烃组分;多环芳烃组分;生态毒性;蚯蚓;当量风险

对土壤中石油烃的生态毒性进行研究是治理和管控石油污染的重要依据。然而,总石油烃(TPHs)中烷烃(Alkanes)和多环芳烃(PAHs)组分的毒性风险效应尚不明确。本研究以蚯蚓为指示生物,利用微宇宙毒性试验研究不同石油污染水平对蚯蚓的毒性风险;以正癸烷(C10H22)、正十六烷(C16H34)、正二十六烷(C26H54)作为烷烃组分的模式化合物,以蒽(An)、菲(Phe)、芘(Pyr)作为多环芳烃组分的模式化合物,探究不同组分烃的当量生态毒性风险。结果表明:土壤中TPHs含量低于6 500 mg·kg-1时对蚯蚓的毒性风险较小。当土壤含油量超过13 000 mg·kg-1时蚯蚓初期有逃离土壤的行为,2 d后出现身体断裂以及死亡的现象,14 d可导致蚯蚓体重减轻 50%。当土壤中含油量超过 50 000 mg·kg-1时,14 d蚯蚓致死率接近 100%。蚯蚓体内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基本上均呈现低剂量(土壤含油量<3 200 mg·kg-1)激活,中等剂量(土壤含油量为 3 200~6 500 mg·kg-1)抑制,高剂量(土壤含油量>13 000 mg·kg-1)再次激活的变化趋势。选取各模式化合物在10 000、30 000 mg·kg-1 TPHs中的当量浓度为添加浓度,探究各组分烃的毒性效应。研究表明,当量正烷烃组分中的C16H34、当量多环芳烃组分中的An表现出高急性毒性。当量正烷烃模式化合物C16H34、C26H54对蚯蚓的急性毒性高于当量多环芳烃模式化合物An、Phe、Pyr的急性毒性。因此,在石油污染土壤初期应充分重视烷烃组分的生态毒性。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