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地区普通高中发展中的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 上传用户: err
  • 文件类型:pdf
  • 资料大小:253.01kb
  • 上传时间:2021-09-24
  • 标签:农村地区,普通高中,教育公平,问题分析,小康社会
普通高中教育是连接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纽带,
担负着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和为高等学校输送人才的双重
任务,处于承上启下的特殊地位。农村地区普通高中快速发
展、教育公平的保障对于农村地区教育发展、社会主义新农
村的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重要意义。
1.和谐社会构建对农村地区高中发展提出了教育公平
的要求
我国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社会公平成为
和谐社会构建的基本准则,教育公平也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
的高度重视,社会对教育公平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强烈愿望和
高层次追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
促进教育公平”的战略决策,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既
要加快发展,更要关注教育公平的新阶段、新时期。教育涉
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关系国家长治久安,是一个民
族最根本的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教育公
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是指人们对教育资
源配置和教育机会供给的认识和判断,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
教育机会均等两个方面,其核心是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公平
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教育不公是最大的群体歧视和影响
最深远的社会不公,最终会影响到社会的整体稳定和持续发
展。随着农村地区“普九”的基本实现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农村普通高中已经成为农村教育发展最薄弱的环节,改革与
发展农村地区普通高中教育,改善农村地区普通高中教育不
公平的现状,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2.新农村建设为农村地区高中的发展提供了新契机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
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为农村教育提供了
有利的历史机遇。我国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小康社会的建设,
重点难点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是城市的和谐,更要有农村的和谐。目前,
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经费严重短缺,办学条件还十分落后,师
资力量也显薄弱,人民群众对优质高中资源的需求与区域高
中教育资源配置过大已成为我国农村地区高中发展中的主
要矛盾。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限制和约束了农村
劳动者人力资本积累和文化素质提高,影响到了农村教育发
展进而影响到了整个农村的发展。新农村建设为农村高中的
发展,提供了物质文化条件,为教育公平的实现提供了契机。
3.普通高中持续发展需要教育公平
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各地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广
泛吸收社会力量参与,积极发展高中教育,普通高中事业得
到了快速发展。2005 年,全国普通高中学校达到 16 092 所,
2000 年增加了 1 528 所,招生规模达到 878 万人,比 2000
年增加了 405 万人;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数达到 2 409 万人,
2000 年增加了 1 208 万人,在校生人数整整翻了一番。
包括普通高中在内的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52.7%,比
2000 年提高了近 10 个百分点;初中学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
的比例达到 69.7%,比 2000 年提高了近 18 个百分点。北京、
上海等大中城市率先基本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在我国 2000
年基本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历史性任务后,高中教育一
度成为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近年来高中教育的快
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瓶颈”问题。但是,高中教育
在进入快速普及化阶段后,人民群众对高中教育特别是普通
高中教育的需求矛盾越来越从单纯的数量要求转向对优质杨润勇:农村地区普通高中发展中的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 99 -
高中资源的强烈需求。这就客观上提出了普通高中教育发展
中必须实现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减少区域高中教育发展中校
际之间教育资源配置差距过大而引发的择校热、高收费和乱
收费等教育公平问题。换言之,普通高中要持续高速发展,
实现十六大提出的“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必须切实
解决现实中的不公平问题,达成高中教育的快速、协调、高
质量的发展。
二、农村地区普通高中发展中的教育不公平的现状与分析
1.“教育不公”现象的基本表现
1)农村地区普通高中规模不足
从全国情况看,城市普通高中学校数量呈现逐年攀升的
趋势,但农村地区普通高中学校数量却在逐步减少。1995
年,我国城市、农村普通高中的数量分别为 13 9913 112
个,到 2005 年,则分别变化为 16 0922 180 个。农村地区
普通高中在校生占整个普通高中学生的比例从 1995 年的
24.09%下降到 2004 年的 11.49%
由于学校校舍和师资短缺,农村地区普通高中“大班”
现象十分普遍。据有关部门调查,2004 年全国普通高中班
级人数超过 56 人的“大班”占全国普通高中班级总数的
58.7%,其中城市“大班”比例为 48.6%,农村地区普通高
中“大班”比例则高达 65%,个别地区的学校甚至出现了百
人以上“超大班级”。
农村地区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数字变化也在一
定程度上反映了普通高中资源不足。据笔者调查,农村地区
普通高中升学率从 1998 年的 26%下降到 2004 年的 20%
而该市城市普通高中却从 36.8%上升至 48.9%,两者差距
逐渐扩大,反映了农村地区普通高中日趋萎缩的现实。
2)农村地区普通高中呈现两极分化趋势
在同一区域内,农村一般普通高中与重点高中(如“县
中”)之间的差距十分明显,且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以笔
者调查的 3 个县区为例,“县中”与一般普通高中(县中之
外学校的总平均)年度生均公用经费相差 1.6~9 倍不等;2000
年以来生均基本建设费 3 县“县中”与一般普通高中平均相
5.2 倍,3 县“县中”近年来均有大型的“扩建”项目,一
般普通高中则有 5 所高中几年来没有任何“建设投入”;“县中”
装备设施近 3 年累计投入达到了一般高中的 6 倍左右。
重点高中与农村一般普通高中的投入差异也直接带来
了二者之间两极分化趋势。某县中与本县的农村普通高中相
比,教师平均收入相差悬殊;随着重点高中凭借自身的“品
牌”优势竞相扩大教育资源,其师资水平、生均校舍面积和
生均设备值、生均图书等诸项均几倍于一般高中;办学条件、
师资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也必然影响到了两类学校的“质
量”。2004 年高考,某县“县中”二类本科上线率达到 37%
而全县其他农村高中的平均数却只有 9%。高考成绩的巨大
反差则进一步加大了两类学校的生源差异:“县中”往往网
络了全县(区)所有的中考高分考生,出现了人满为患的情
况;而农村一般高中则只好招收“不入流”的学生,很多学
校出现了“吃不饱、招不满”的现象。如此循环,两类学校
差距越来越大,最终呈现了泾渭分明的“极化”特征。
3)农村地区高中阶段招生学生“择校”现象普遍
“择校”是当前我国普通高中教育面临的最突出的教育
公平问题,是高中教育公平问题中的焦点,也是人民群众最
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上分析,由于一定区域内优质普通高
中教育资源过分集中,而且整体上仍处于短缺的局面,人民
群众对优质高中资源的强烈需求,导致了近年来普遍的普通
高中择校问题。仍以本研究主要调查的 3 县为例,重点中学
中学生交费择校的人数比例从 1/3~1/2 不等,总体呈现逐年
上升的趋势,近年来增幅则呈现跳越式增长的态势。
“择校热”引发了农村地区普通高中的“基建潮”。为
了在日渐惨烈的竞争中占得先机,不论“重点高中”还是一
般普通高中都竭尽全力建校舍、扩规模、增容量。重点学校
之间更是掀起了一股“豪华建设”的攀比风,导致了农村地
区普通高中近年来投资过多、过于集中的问题出现。在 2005
年笔者走访的 13 所普通高中,没有一所高中没有债务,学
校最高负债达到了千万元。当然,在农村地区,普通高中建
设理论上依赖的县财政普遍拮据的情况下,负债贷款就成为
了筹资建设的基本方式,而各校偿还债务的思路则普遍看好
“收费”,包括收取越来越高的择校费用。有校长坦言:贷
款、学杂费、择校费在支撑着庞大的高中建设摊子。在缺乏
严密监督的背景下,多收费、高收费、乱收费就成为农村地
区普通高中的生存、发展之道。
客观地说,择校费打破了教育经费长期以来的困境,一
定程度上补充了重点高中经费不足,有利于扩大优质高中教
育资源的供给,调节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但是择校费的负
面影响却更为明显,择校加剧了教育发展不均衡,使教育资
源配置日趋不合理;日趋昂贵的择校费则使一些贫困学生享
有的优质教育的权利丧失,加重了学生家庭负担,很大程度
上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原则。“择校”本身就会引发以权择校、
以钱择校等教育不公正问题,在择校热背后还必然地隐藏着
“乱收费”这个人民群众最为反感的教育不公问题。
4)农村地区普通高中学生失学、辍学问题严重
“十五”期间,在普通高中教育规模扩大后,农村地区
普通高中贫困生就学困难问题日趋突出。一部分品学兼优的
贫困家庭学生因得不到有效资助,不能进入普通高中就读;
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地区成绩优秀的初中毕业生因家庭贫
困不得不中止学业。2005 年,全国普通高中在校生 2 409.1
万人,其中农村地区普通高中学生达到 1 567.7 万人。据有
关部门测算,2005 年全国普通高中共有农村贫困家庭学生
323 万人,占全国普通高中贫困家庭学生总数的 80%左右。
为解决普通高中贫困学生就学问题,各地通过举办“宏志
班”、减免学费等措施,对部分学生进行了一定的资助,但
是由于处于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普通高中教育学费标准、生活
费用较高,贫困学生数量较大又多分布在农村地区,因此学
生受资助面过小,资助经费没有保障。农村地区高中学生“辍29 卷第 1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 1
- 100 -
学”现象呈增长趋势。我们对 3 所农村非重点高中学校近 5
年毕业的学生进了调查,结论是:能修完三年学业的学生平
均只有 74.5%,辍学人数超过 1/4。据初步调查,全县以至
邻近地区的农村中学都有类似的情况,有的中学流失率在高
二年级甚至接近 50%。农村地区贫困家庭学生失学、辍学问
题严重困扰着高中教育的发展,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引起了农民群众的关注。
2.“教育不公”现象背后的主要问题
纵观以上诸多教育不公平现象,可以看出,几种典型的
现象有着密切的关联,而农村地区普通高中发展中最为突出
的就是“择校”问题。特别是在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
“三限”(限分数、限钱数、限人数)政策之后,“择校”实
现了合法化,有些地区绝无“严格执行政策之意”却有“钻
政策空子之嫌”,在“择校”合法的外衣下,为了本身的利
益几尽扩招、多收费用之能事,甚至在农村地区相当多的重
点高中仍然还在利用所谓的“三限”政策招收“复读生”,
进一步加剧了“优质高中资源短缺”。从表面上看,择校是
农村地区普通高中发展过程中“优质资源相对不足”造成的。
实际上,问题的根源在于农村地区普通高中资源现实差距过
大,导致人们对高中教育不公平的感觉日益强烈。“择校”
实际上是众多学生家长、择校生的一种无奈之举。
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来讲,择校以及其他问题可归纳为两
点主要的教育不公问题:其一,农村地区初中毕业生进入普
通高中存在着较大的就学机会不均等问题。在义务教育阶段
已经基本解决了入学机会平等问题的今天,普通高中的入学
机会问题理应纳入到议事日程,这是教育公益性属性的基本
要求。当然农村地区普通高中的入学机会不均问题还可以细
化为两个方面:区域间、城乡间高中教育的就学机会存在着
较大的差距;无序“择校”问题。其二,农村地区普通高中
的教育过程存在着极大的不平等。城乡间、学校间硬件条件、
师资队伍差距过大,学生就学条件相差悬殊,接受普通高中
的结果自然就会出现“不公平”的结局。
3.“教育不公”问题产生的根源分析
1)对重点高中“长期倾斜”的政策导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一直按照“集中财
力办好一批重点小学、重点初中和重点高中”的思路,1953
年《教育部关于有重点地办好一些中学与师范学校的意见》、
1980 年《教育部关于分期分批办好重点中学的决定》、1995
年国家教委《关于评估验收 1 000 所左右示范性普通高级中
学的通知》等各个时期的重点文件对重点学校的经费保障、
办学条件、师资配备、教育管理等都做出了对包括重点高中
在内的重点学校实施“重点校重点建”的倾斜政策。
重点学校政策是我国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采取的加快教
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而且,重点学校在我国教育资源短
缺时期“多出人才、快出人才”起到了相当的作用,也积淀
了丰富的优质高中资源。但是,站在新的历史时期,以教育
公平的视角审视,重点学校政策人为拉大了农村地区高中学
校之间的差距,违背了人人平等享有公共教育自愿的公平原
则,剥夺了多数人享有权利;重点校与普通校之间在教育资
源的配备中出现了“马太效应”,衍生了大量的薄弱学校,
制约了高中教育普及目标的实现。
2)对农村地区高中“不‘管’不‘投’”的管理方式
在教育发展的体系中,我国历来奉行“抓两头、放中间”
的管理方式,普通高中既没有享受义务教育那样政府的全
力保障,也没得到高等教育那种在政府投入的前提下,收
取学生学费、吸收科研经费以及校办企业收入的多渠道收
费政策支持。据统计,2004 年全国普通高中财政预算内教
育经费仅占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总数的 42.3%,个别省份尚
不足 30%;而“十五”期间全国高中建设和发展中的负债
总额已达千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