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扶贫产业公路建设项目 对某某某某某州级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自然 生态系统和主要保护对象 影响评价报告

  • 上传用户: 凯&文
  • 文件类型:pdf
  • 资料大小:11.96M
  • 上传时间:2021-05-27

1.3 评价及报告编制依据 1.3.1 评价 1.3.1.1 评价目的 1)评价建设项目对保护区的生态影响程度,为建设项目行政 审批和保护区管理提供参考 通过评价秀沟扶贫产业公路工程建设期和运行期对保护区自然 资源、自然生态系统和主要保护对象产生的影响,得出生态影响综合 评分值和影响综合评价结论,为秀沟扶贫产业公路工程的行政许可决 策和保护区的有效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针对生态影响程度,提出合理的影响消减措施 秀沟扶贫产业公路工程对保护区自然资源、非生物因子、植被、 生态系统、景观生态体系、主要保护对象的影响程度,提出可行、合 理的生态影响和生态风险消减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工程建设对保 护区自然资源、自然生态系统和主要保护对象的影响。 1.3.1.2 评价原则 1)坚持科学与客观相结合的原则 依据生态学和自然保护的基本原理,参照影响评价标准,根据建 设项目和保护区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建设项目影响区和评价内容, 通过科学的调查,采用准确的影响评价指标,建立客观的评价体系, 评价和预测建设项目对保护区自然资源、自然生态系统和主要保护对 象的影响,并提出科学的生态影响消减措施。 2)坚持重点与全面相结合的原则 既要突出评价项目所涉及的重点区域、关键时段和主导生态因子, 又要从整体上兼顾评价项目所涉及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因子在不同时 空等级尺度上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 3)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生态影响评价应尽量采用定量的方法进行分析和评价,当现有科 学方法不能满足定量分析的需要或因其它原因无法实现定量评价时, 则采用定性或类比的方法进行描述和分析。 4)坚持直接与间接影响相结合的原则 主要分析、评价建设项目对保护区自然资源、自然生态系统和主 要保护对象所导致的不可避免的、与该活动同时同地发生的直接生态 影响,同时兼顾建设项目及其直接生态影响所诱发的、与该活动不在 同一地点或不在同一时间发生的间接生态影响。 5)坚持预防与恢复相结合的原则 预防优先,恢复补偿为辅。恢复、补偿等措施必须与建设项目所 在地的生态功能区划的要求相适应。 1.3.1.3 评价工作分级 秀沟扶贫产业公路工程穿越保护区实验区,该区域属特殊生态敏 感区。评价工作等级采用一级。 1.3.1.4 评价重点 1)秀沟扶贫产业公路工程建设项目项目起于壤班路 K16+300 处(俄拉桥),沿杜柯河支流秀沟右岸坡脚逆流而上,在公路 K2+675 处进入保护区,经保护区实验区,在公路终点 K28+640 处止于保护 区实验区内的加尔顿措;支线起点位于主线 K22+235 米处,沿吉木 斗沟逆流而上,在支线 K5+100 处保护区实验区内的吉木措到达支线 终点。主线与支线工程均在保护区实验区内。本次评价将公路改建时 对保护区的影响及公路运营时对保护区的影响作为重点。 2)秀沟扶贫产业公路工程建设期重点分析建设项目施工占地、 施工噪声、施工损伤、环境污染、人为活动等因素对评价区自然资源、 自然生态系统和主要保护对象的影响2.2 建设规模、建设内容及布局 2.2.1 建设规模 路线全长 33.740 千米。其中主线全长 28.640 千米(终点桩号 K28+640),支线全长 5.100 千米(终点桩号 K5+100)。设计采用四级 公路技术标准,设计速度为 20 公里/小时,路基宽度为 6.5 米,路面宽 度为 6.0 米,沥青混凝土路面。由于公路大部分段位于保护区内,生态 环境脆弱,如严格按照四级公路技术标准进行路线布设,需进行连续回 头展线,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大填大挖,鉴于此,对主线 K22+280 至终 点段和支线道路不做等级路要求,沿老路进行拓宽,不对原路平纵技术 指标进行调整,路面采用泥结碎石路面,以避免对景区生态环境产生较 大破坏。项目土石方挖方 230452 立方米,填方 222190 立方米(已含清表后 回填工程量),弃方 45780 立方米,弃方全部运至保护区外堆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