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网工程规划及技术方案

  • 上传用户: err
  • 作 者:全过程咨询网
  • 文件类型:doc
  • 资料大小:2.4M
  • 上传时间:2021-04-26
  • 标签:监控布点规划,机动车,全景摄像机,道路交通警卫警卫,“一个平台、两张网络、三道防线、四级应用”

1.1  方案编制背景

省厅提出的“一个平台、两张网络、三道防线、四级应用”的目标要求,对于提升道路治安防控能力、改善道路交通管理、弥补一线警力不足、实现智能化车辆管理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2  建设目标及原则

1.2.1 工程建设总体思路

进一步加密道路监控网密度、提高中心软硬件平台性能、开发符合实战需求的智能化应用软件平台、为实现智能交通管理提供工作平台、构建一体化的交通管理指挥调度体系、提高资源应用和战法创新水平。在系统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运行维护的全过程中,应当按照省市各项要求,进一步完善面向全警、覆盖全区的综合图像业务系统,并建成服务全区交通管理的智能化综合平台。

1.2.2 工程建设目标

1、进一步加密道路监控网密度,全面完成覆盖全区、布局合理的道路监控网络建设,形成县市际、城区出入口及重点道路、城市核心区三道防线,全面满足系统功能要求。

2、立足全局、面向全警组织规划建设,开发符合  实战需求的智能化应用软件平台。对各类图像资源、数据信息资源实施有效整合,在省厅“大平台”框架内,实现数据、资源的汇聚管理和共享使用,实现深度数据挖掘和有效信息预警功能,形成一体化的综合数据应用和调度平台。

3、充分考虑交通管理需求,开发交通管理的各项功能接口,整合并挖掘系统内现有各类交通数据资源,建设功能完善、技术先进的智能交通管理工作平台。

4、依托现有交通管理资源和平台,构建一体化的交通管理指挥调度体系,通过业务平台化的手段,满足交通指挥中心日常业务需求。

5、加强统筹协调,实行整体联动。

1.2.3 工程建设原则

1、连贯、稳定、可靠原则

系统规划、建设充分考虑与一期项目的连贯性,同时考虑  的交通、治安特点、管理需求、基础条件、限制条件和发展趋势,设计方案应体现系统的科学性、适用性和安全可靠性。

系统运行具备高可靠性和稳定性,软硬件系统具有故障自动检测、报警和自动恢复功能,用户信息应加密保存,各类关键图像、视频信息要防止泄漏和被篡改,核心数据具备完善的备份保护机制。各类硬件系统具有良好的防盗、防水、防尘、防腐蚀、防雷击和防风、防倾覆能力。

系统设备在符合系统设计要求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其性能价格比、产品的合格性以及设备环境适应性等因素。关键设备采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和稳定性的产品,在不稳定环境条件下使用的设备应选用工业级设备,必须确保设备具有长期不停机连续稳定运行的能力。系统内关键设施采用适当冗余的配置方案,保证个别设施故障时基本不影响或很少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以确保系统整体的正常使用。

2、开放并可扩展原则

在技术和系统设计上与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紧密结合,采用先进思想与技术,使系统体现一定的前瞻性,保持一定的先进性,具备升级、兼容和扩展的能力,以适应技术进步、功能拓展、系统扩容、资源共享及其他管理功能、需求的变化。

系统应遵循最新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遵循开放的原则。系统应使用标准化接口,在系统设计、设备选型等方面,对系统及设备在部件结构、电气规格、数据结构、通信协议等方面遵从国际国内标准和公安部相关要求。在保留软件知识产权的前提下,所有接口协议和数据格式向用户完全公开,全面支持系统的集成和二次开发。

应从技术上和管理体制上确保系统资源、信息与上、下级公安机关高度共享,实现相关系统的互联互通,支持功能移植与整合,保障系统建设的整体性、实用性、开放性和连续性。

3、易维护原则

系统维护、系统软件配置、应用软件安装简单、易于操作。操作界面友好,数据处理工作简单、方便、快捷。系统数据备份及数据恢复快速简单。软、硬件使用模块化设计,方便维修、维护、升级。

4、安全原则

系统应符合国家和公安业务部门相关安全技术标准,边界应部署高可靠性、高性能的防入侵、防病毒、防攻击设备;设备接入公安网使应使用经过认证的数据交换系统。同时,系统应配备完善的网络管理和监控软硬件设备,建设信息安全授权管理体系,确保数据采集、传输、共享和应用全过程安全。

5、经济性和高效性原则

1.3    建设内容

 分别是前端监控系统建设、视频作战平台升级开发、交通指挥中心升级建设、传输网络建设和安全体系升级。

1.4  工程建设应遵循的技术标准

应当满足各项国家、行业标准和国际通用标准、协议和规范,并严格遵循上级公安部门颁布的标准、指导性意见和规范性文件的要求,确保系统高效、稳定运行,并具备良好的扩展和兼容能力。相关技术标准清单详见附录一。

附录一中所列《公安机关道路监控网“ ”工程建设规划及技术指导意见》、《 “   ”道路监控系统数据和图像采集标准及传输规范(试行)》、《 “   ”基础网络建设规范指导意见(试行)》及《关于进一步落实 道路监控网“ ”工程信息资源整合应用有关工作要求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为本工程基础性指导文件,此4份文件中所列技术指标或执行标准优于附录一其他技术标准的,按照此4份文件的要求执行。

第二章  监控布点规划

2.1  监控点宏观布设原则及内容

 分三道防线布设,形成覆盖全区、布局合理的监控网络:

1、围绕三道监控防线布设监控点

1)县市际监控防线:完善  与周边宜兴、江阴、金坛等市县主要通车道路的监控点布局,监控设备选用标准卡口设备。

2)国省道干线公路、重点县道和城市外围出入口监控防线:布点既满足省厅规定的治安卡口、国省道“20公里”监控需求,也满足重点县道、城市出入口防控需要,同时结合  公安工作实际,兼顾交通管理、治安管理、刑事侦查和信息采集需求,监控设备在标准卡口系统布局满足基本骨架搭建的条件下,以视频式卡口型电子警察进行布点加密。

3)中心城区监控防线:城区监控布点满足省厅规定的城市道路“3公里”监控需求,并在道路交通量较大、违法行为高发的路口和路段进行布点加密。监控设备以线圈式或视频式卡卡口型电子警察为主,在关键道路断面、治安形势复杂区域、立交、隧道及快速路进出城路段使用标准卡口设备进一步加密布点。

2、围绕公安综合业务需求布设监控点

应当在深入研判基础上,将监控系统布点建设与巡防体系建设、应急指挥系统建设、日常交通管理需求有机结合起来,纳入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中统盘考虑,确保按照防控体系建设的需求和要求,分批分层开展布建,保证重点的和急用的先建先用。对于重点部位、要害部位、治安、刑事案件多发路段、区域、交通要道等,以及其他公安机关需要实时直接掌控的重点部位,应当布设监控点:

1)容易发生群体性事件的重点敏感区域。包括:党政机关、电台电视台、金融单位、高等院校等的出入口及周边需要关注的关键部位。

2)交通枢纽及主要交通干线沿线。包括重要交通集散节点、区块交界地带、城乡结合部及乡镇结合地带等。

3)重要警卫目标、警卫线路。

4)治安管理重点、难点区域和易发案区域。包括举行大型体育比赛、展览、文艺演出等活动的举办地点,案件高发的治安要点,各类重点专业市场,公共复杂场所等。

5)公安机关需要重点监控的其他区域。

2.2  监控点微观布设原则

监控点具体位置选择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监控点宜选择在交通流量均衡、局部路网结构简单、支路口较少或难以绕行的路段。

2、监控点宜选择在进出桥梁、隧道等道路断面形式单一的路段。

3、监控点监控对象应包括通过道路断面的所有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对于主辅分离道路和机非分离道路,应当对辅道、非机动车道实施动态监控和图像识别。

4、监控点不宜布设在道路横向干扰严重、违法停车和占道经营行为高发的路段。

2.3  监控点监控对象要求

1、标准卡口监控点:监控对象为通过道路断面的所有机动车,特殊重要断面还应监控非机动车和行人。设备应按要求采集车辆头部或行人面部特征图像和属性信息;同时,卡口各方向可配备1台全景摄像机,采集本监控方向所有车道的全景动态图像作为补充,道路交通警卫警卫较为频繁的